诗词曲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2:34:24
诗词曲的介绍诗词曲的介绍诗词曲的介绍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

诗词曲的介绍
诗词曲的介绍

诗词曲的介绍
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最常见的诗分为:五言、七律(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经   2. 中国古书名,即《诗经》.[1]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语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广义的诗   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诗
  作为艺术的通称,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时间坐标上流动的诗,绘画、雕塑是二维或三维空间里的具象的诗,建筑是对空间进行格式化的诗,舞蹈是人的形体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一同展开的诗,散文、小说是无韵的诗(试读《庄子》和《红楼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实际上是文艺理论,是艺术哲学.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被誉为“无韵之《离骚》”.世界几大宗教的经典文献如《圣经》、《古兰经》及佛教经典,也不妨说都是诗.   狭义的诗   狭义的诗,就是从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以来,尤其是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来,几千年一直被创作、传播和鉴赏着的,在中国近代以前一直被奉为文学正宗的那种文体.
  起源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 诗
  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本质
  诗的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称.
  编辑本段体裁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如果你问一位诗学家“什么是诗”,就像你问一位美学家“什么是美”一样,是难以得到你满意的回答的.诗之所以难于定义,大概因为“它是太属于精神世界,太缥缈了”〔1〕,而且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当诗的广义与狭义搅在一起时,“什么是诗”就显得更为纷纭复杂了.海德格尔就不满于“把诗归入文学”,对“诗必在文学之中谋得其存在形式”〔2〕不以为然.这不免是偏颇之论.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当然应该属于文学,文学包括诗、散文和小说等,这难道还有疑问吗?不过,这里所谓的诗,只是狭义的诗.还有一种广义的诗.广义的诗就不再属于文学,不再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了.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编辑本段起源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阙.”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词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编辑本段发展
  词产生于晚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在晚唐,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间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近代在敦煌发现的钞本曲子词,有很多是因乐作辞的.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诗入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从曾入乐的诗歌来看,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但是,此时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就现存资料看他们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几个曲调,如《一七令》、《忆长安》、《调笑》、《三台》等,不过在语言上,他们开始引入近体诗的语言,写来精致凝炼、细腻华美.这样,文人诗的语言及思想感情便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原来的淳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到晚唐,温庭筠的词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词藻、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香而软、密而隐的艺术风格.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形态的一个标志. 词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尉为成风.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汇集的两大基地.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西蜀花间词人中,以韦庄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词人中则以李景、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二晏、张先等.他们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词的语言更加精炼,词的意境更加深婉,词的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美合乐.但北宋还有另一些词人,如苏轼、柳永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渔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笔淋漓,墨浓意酣,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之后,苏轼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而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也用在词里,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苏轼之前,音乐是词的生命,音乐的特性重于文学的特性,因此协律合乐是填词的首要条件.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使词首先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从而使词在文学史上有了独立存在的地位. 词
  南渡后的词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的词是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生活际遇、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变,相应地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也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宋词人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中期之后,一代之雄辛弃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词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辛弃疾,不仅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开禧北伐的失败,是南宋词的一个转折点.这时词的创作题材以吟咏日常生活的情怀、流连自然风光为多,情调转向带有伤感的恬淡.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的归复.词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许多词人在众多方向上的探索,在吸收了诗歌及散文的表现手法后,这时又面临着一次总结的时机.南宋后期的词人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虽然比较注意传统,但同时也对过去各种词人的各种手法进行了筛选整理,在词的形式、语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总结.他们的作品虽然气势不够雄大,境界不够开阔,但对于词的发展,却作出了重要贡献.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元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前蒙古时期词人的创作.此阶段的词人有元好问、陆文圭、张之翰、刘敏中等,由于他们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表现由人世变迁引起的荆棘铜驼之感的词作.第二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之后到元亡之前词人的词作.此阶段的词人有虞集、王旭、张雨、萨都剌、张翥等,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议论行藏出处和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他们词作的主要内容.此外,元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道士词,约占总数的七分之一.这与金元时期新道教的隐修会性质及道士大多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相关.这些词的成就也不高.总的看,元词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很少,整个创作局面呈露衰微之状.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明初之时,刘基、杨基、高启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的词自成家数,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遗风.明中叶后,词风日下.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多创作,却都不是当行词家.杨慎等到人的创作,与乐章多有不谐,实际上已将明词引上了歧途.此时,词的创作已渐凋敝.到了明末,由于社会发生变革,才给词的创作带来一线生机.陈子龙、夏完淳在抗清中以身殉国.陈子龙的词托体骚、寓意甚深,早期所作风流绚丽,婀娜韶秀出于刚健之中,后期所作绵邈凄恻,神韵天然而又有不尽风味.他是转变词风的第一人,可算是明词的大家.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习惯上,词和散曲相比于诗而言都较为轻松,贴近日常生活和鲜活的情感.而词与散曲相比,又显得雅一些,散曲的语言以尖新、浅俗、活泼为胜,接近口语.元、明词衰,实际是散曲取代了词的结果.对于性情收敛、爱好雅致趣味的清代文人来说,散曲的语言风格又显得不合适了.另一方面,清诗虽然多种风格并存,但从清初开始,重学问和理智化的趋势就很明显.这也造成了诗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从其他文体中得到弥补.而词的兴盛,正是对诗的弥补.清初主要的词人是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编辑本段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进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