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是公元前1200年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1:29:25
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是公元前1200年吗?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是公元前1200年吗?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是公元前1200年吗?商朝的时间BC1600---BC1046约从公元前

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是公元前1200年吗?
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
是公元前1200年吗?

商朝的前商和后商是怎么分的?是公元前1200年吗?
商朝的时间BC1600---BC1046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商都城的变更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商都城变更表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商 西亳 洛阳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历代国王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
  1、 商族的兴起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 商朝建立与发展
  汤即天乙,甲骨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3、盘庚迁殷
  商自汤至纣,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汤在位期间,能够励精图冶,履行“天子”职责.据说商初七年大旱,汤以身为牺牲,祈求上帝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吕氏春秋·顺民》).当时商的势力很大,《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汤死后,其孙太甲即位,虽然荒淫,但有贤臣伊尹辅佐,尚不致大乱.后来多次发生王位争夺事件,王都屡迁,政局不稳,“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第二阶段: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把都城自奄迁至殷(河南安阳西北).殷“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策·魏策一》),是所谓“天下之中”.此后273年都城不再迁徙.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盘庚三传至武丁,商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商朝后期,政治腐败,至纣统治时,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