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8:56:59
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1、(2009•烟台)“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x09\x09B、淘

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习题(附答案)
1、(2009•烟台)“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米\x09\x09B、淘米
C、洗菜\x09\x09D、酿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酿酒是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过程,物质发生了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
A、碾米的过程,米还是米,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淘米是将米和混有的杂质分离,物质都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洗菜是将菜清洗干净,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离,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酿酒过程发生了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点评:学生应抓住有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物质发生了改变,性质也发生变化.
2、(2010•广东)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如图)的主体结构是用国产Q460钢制成的.下列有关Q460钢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强度高\x09\x09B、能导电
C、耐腐蚀\x09\x09D、抗震性好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A、钢的强度高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钢能够导电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钢的耐腐蚀性强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钢的抗震性好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铁矿石\x09\x09B、冰水共存物 C、清新的空气\x09\x09D、生理盐水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铁矿石、空气、生理盐水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A、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含有铁元素的氧化物,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生理盐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铝作导线
B、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做保护气C、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常见气体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铝的导电性良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铝的物理性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等方面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A、用铝作导线是利用了铝的物理性质﹣﹣导电性良好.故选项正确;
B、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做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C、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2010•烟台)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x09\x09B、空气成分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x09\x09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考点:氧气的用途;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首先了解氧气的如下特点: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性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21%,本身不燃烧但能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即微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因此,生物能够在水中生存.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支持燃烧,但是氧气并没有可燃性,不可作燃料,故A的说法错误;
B、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21%,故B的说法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水中溶有少量氧气,(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使水中的生物能够生存.故C的说法正确;D、氧气有助燃作用,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的说法正确.
点评:氧气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助燃性”,不具可燃性,这是一个易错的知识点.
6、(2010•芜湖)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x09\x09 B、 C、 \x09\x09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用于加热的仪器;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根据图示总结考查的基本操作包括:蒸发、浓硫酸稀释、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读数.
A、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造成液滴飞溅,故A不对.
B、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稀释时只能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会造成浮在上面的水沸腾而液滴飞溅,为了散热要用玻璃棒搅拌,故B不对.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胶头滴管必须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C对.
D、量筒读数,视线要平视凹液面的最底部,故D不对.
点评:本题对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系统考查,考查了蒸发、浓硫酸稀释、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读数,都是平时同学们易疏忽的地方.
7、(2008•南通)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烟\x09\x09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x09\x09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反应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A、碳在氧气中燃烧不出现烟.B、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C、应该描述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D、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问题.
8、最早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x09\x09B、门捷列夫 C、道尔顿\x09\x09D、阿弗加德罗
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做出的贡献来考虑本题.
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验证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B、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C、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D、阿弗加德罗提出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点评:熟记化学发展史中各科学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9、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实现环保世博、生态世博目标,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目标的是(  )
A、部分国家的展馆使用可降解的建筑材料\x09B、把世博会期间产生的垃圾焚烧或深埋处理 C、某些馆的外壳使用非晶硅薄膜,以充分利用太阳能\x09\x09D、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考点:"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根据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把垃圾中废弃塑料制品,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污染空气;如果把垃圾深埋处理会造成土壤污染;利用太阳能,节省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停车场的催化光解设施,处理汽车尾气,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A、根据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因此A正确;
B、处理垃圾中废弃塑料制品,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污染空气;如果把垃圾深埋处理会造成土壤污染;因此该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措施;所以B不正确;
C、利用太阳能,节省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C正确;
D、停车场的催化光解设施处理汽车尾气,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有关环境保护的措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0、某实验需要10.2g食盐,一位同学在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此时他应该(  )
A、添加砝码\x09\x09B、移动游码 C、添加食盐\x09\x09D、减少食盐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了使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固体的实际操作,根据指针向左偏转可知固体质量大了,应减少固体的质量.
A、称量10.2g食盐,砝码和游码都已放好,若添加砝码,天平平衡时,则称量固体质量会变大,故A错误.B、称量10.2g食盐时,砝码和游码都已放好,若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则称量固体质量可能会大,也可能小,故B错误.
C、称量10.2g食盐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食盐质量大了,再添加食盐,食盐质量继续变大,故C错误.
D、根据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食盐质量大了,应减少固体的质量,故D正确.
点评:学生应能根据杠杆原理来理解天平称量固体,明确存在的质量等式关系和指针偏转表示的意义.
1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 10 (10或50)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及时清洗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4)试管等玻璃玻璃仪器刷洗干净的标准是 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5)做“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要在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 .请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上加上“点燃”) ,该反应既是 化合 反应,又是 氧化 反应.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根据定量液体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液体的量,玻璃仪器刷洗干净的标志,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SO2能溶于水,且有毒,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定量液体的取用,首先要选取适当的量程的量筒,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故答案为:10;
(2)根据滴管的使用: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故答案为:及时清洗;
(3)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故答案为:1/3;
(4)玻璃仪器刷洗干净的标志是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答案为: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硫在氧气里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既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根据生成的SO2能溶于水(生成H2SO3),因为SO2有毒,且密度比空气大,用水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并进行分析解题,将知识灵活应用.
12、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可能会捣碎试管 .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污染瓶内药品 .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1)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禁止平放或倒置;(2)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3)用试管刷蘸水慢慢旋转进入试管.轻轻在试管中转动,上下也行.注意不要不试管弄破.轻拿轻放;
(4)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原则,了解药品的取用的后剩余药品的“三不”原则.
13、根据物质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白糖和食盐 味道 ;(2)酱油和白醋 气味 ;
(3)铜丝和铁丝 颜色 ;(4)冰和水 状态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1)白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故填:味道.
(2)酱油没有气味,白醋有刺激性气味.故填:气味.
(3)铜是红色的,铁是银白色的.故填:颜色.(4)冰室固体,水是液体.故填:状态.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正确的区别物质.
14、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红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热量,生成了大量的白烟 ;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大约占瓶内容积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0% .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难(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不能 成功,原因是 因为碳燃烧产生气体,使瓶中大气压不变 .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分析:(1)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
(2)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压着水进入集气瓶;(3)氮气难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4)炭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把瓶内的氧气全部耗尽,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故答案为: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2)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白烟﹣﹣五氧化二磷.故答案为:发出黄光,产生热量,生成了大量的白烟;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大约占瓶内容积的五分之一;20%
(3)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反应,也不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故答案为:难;不活泼 (4)炭粉尽管能与氧气反应,除去了瓶内的氧气,但由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瓶内的气体没有减少,气压不会减小,故实验不能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为:不能成功;因为碳燃烧产生气体,使瓶中大气压不变
点评: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红磷量要过量;等冷却后打开活塞;装置不能漏气等.
15、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电解水;B.分离空气 C.加热高锰酸钾;D.分解过氧化氢
(1)再写出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热氯酸钾 .
(2)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如图所示)
①写出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上“加热”) .
②请指出图中所用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集气瓶 .
③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防止水槽内的水倒流,炸裂试管底部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
④收集满氧气后,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 正放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
⑤学习小组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收集了两瓶气体.在先收集的一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只看到火星亮了一些,插入后收集的一瓶木条则能复燃.导致这个现象的可能的原因是(写出操作上的原因): 没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标签图示型;物质的制备.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的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用加热高锰酸钾 或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按要求写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氯酸钾;故答案为:加热氯酸钾;
(2)②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可知图中所用仪器的名称:a是试管;b是集气瓶;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
③根据实验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飞溅进入导管,堵塞导管,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③灯加热;④收集;⑤将导管移出水面,防止因熄灭酒精灯而引起试管内温度降低,导致试管内压强骤然减小,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⑥熄灭酒精灯;
故答案为:防止水槽内的水倒流,炸裂试管底部;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④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收集满氧气后,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正放在桌面,故答案为:正放;⑤在先收集的一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只看到火星亮了一些,后收集的一瓶木条则能复燃,说明先收集的氧气不纯,根据收集是操作注意事项: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混有空气,因此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没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故答案为:没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的掌握,并将知识在解题中灵活的应用.
16、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上“点燃”) .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 .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
(3)由下表得出结论: 内焰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4)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a (填字母序号).

(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5)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① 酒精浓度 ;②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 .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规题型;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题.
分析:题是关于酒精灯火焰高低的探究题:(1)针对碳的燃烧充分与否的问题;(2)理论上酒精灯火焰高低的考察;(3)结合具体的数值得结论;(4)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5)针对实验误差做出正确解释的问题.
(I)(1)碳的燃烧有两种情况,若完全燃烧其产物是CO2;不完全燃烧时产物为CO,所以方程式
(2)理论上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原因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酒精燃烧更充分;
(Ⅱ)(3)必须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不能想当然.
(4)酒精灯加热的正确操作,理论上外焰温度最高,故加热时理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试管应倾斜45°角,符合的只有a;
(Ⅲ)(5)属于实验误差分析,此问题属于开放题型,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①从酒精自身原因;②酒精灯的构造,灯芯的长短等找原因.
点评:本题是探究加热器皿﹣酒精灯三层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对于在实验数据处理或误差分析,必须遵循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