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而今 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1:39:09
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而今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而今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而今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调

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而今 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
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
而今 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

研究青少年自杀的意义而今 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们正在搞一项调查
调查后可以根据少年自杀的原因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开导,从而减少青少年自杀的概率,这项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强烈支持!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


自杀心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依据的是自杀死亡者的有关表现和材料,有比较少的机会能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进行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
(1)认识方面。
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

全部展开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


自杀心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依据的是自杀死亡者的有关表现和材料,有比较少的机会能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进行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
(1)认识方面。
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生命不是自己的”(初中生为50%,高中生为60%);“自杀是因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而产生的”(初中生为54%,高中生为47%);“对将来抱有希望的人不会想什么自杀”(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52%)。多数学生的想法是,自杀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是无奈的事情。
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通常,他们的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当然,他们会预计到,别人对自己的自杀可能不理解,会有种种看法,但是在些时此地,他们自己确信选择自杀的合理的。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周围的人觉得自杀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责怪自杀的想法太糊涂了,但是,采取自杀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绝端的认识。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社会主义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当然这并不是责怪他们,社会、学校、家庭对此都负有责任。可结果是由于他们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处痛苦境地时,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救自己,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积极意义,于是更强烈地为自己痛苦陷入绝望,这种循环加剧的绝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杀行为。
(2)情绪、情感方面。
显而易见,自杀的青少年的情绪决不是积极的、愉快的。因为在积极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绝对不可能发生自杀行为。通常,青少年自杀者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端的失望、孤独、焦虑和育苦等。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因而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自杀行为的。
我国近几年陆续出现了关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报道和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乍出,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社会上的诸多不快……。这样,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
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是在情感情绪突发的情形下,轻率地自杀。如在中学生自杀中,有的女学生为“抗议”父母不给她买一条彩裙而自杀。还有一位农村中学生因个子小,他母亲劝他不要骑自行车,他一意孤行地要骑车,对母亲的劝阻十分气愤,竟然服下大量农药而自杀。这类冲动性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自杀前也谈不上什么明显迹象。
从社会性情感来看,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同时,又割断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当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死的,含冤而死的。
(3)意志和动机斗争。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经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压力和痛苦了。同时,采取走向死亡的决定是一种意志行为,他们立下了自杀的决心,显示出死亡意志已经形成。
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意志的过程中,青少年自杀者是进行了剧烈的动机斗争的。那时候,他们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与死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结果是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4)性格类型。
虽然性格类型并不决定青少年自杀行为,但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格类型又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我们常把性格分成内倾型。性格倾向于内部即内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沉静、谨慎、多思、孤僻、反应绘缓慢、适应环境困难;性格倾向于外部即外倾型的人,一般表理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从上述两种性格类型的具体表现来看,应该说内倾型人格影响自杀的因素的较为明显的。
但是,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中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外倾型性格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自杀的。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15岁初三女生的自杀行为,以具体情况来看,该生显然不是属于内倾型的性格,有可能接近于外倾型的性格,但是在突然事件面前,她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结果就选择了自杀。所以说,青少年的性格类型又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会产生自杀行为。
(5)青少年自杀的感染性。
有一种集体性的自杀,也叫扩大性自杀。如上面讲的4个学生一起去自杀,这就是典型的集体性自杀。在这一事件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存有自杀的意图,而有的学生本来并无自杀念头,而是在别的人的自杀意图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自杀行为。这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感染性、从众性。

收起

自杀已成为现代社会病之一。丹麦是誉为世界上生活很舒适的"福利国家",然而,人们发现其自杀率居西欧之冠。在美国,自杀已被列为第九位死因,每年约2.5万人自杀身亡。中国自杀率为万分之二点二,每年轻生者大约为25万人,估计还有每年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且自杀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杀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孩子,稍稍受点挫折或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
据8月11日报载,...

全部展开

自杀已成为现代社会病之一。丹麦是誉为世界上生活很舒适的"福利国家",然而,人们发现其自杀率居西欧之冠。在美国,自杀已被列为第九位死因,每年约2.5万人自杀身亡。中国自杀率为万分之二点二,每年轻生者大约为25万人,估计还有每年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且自杀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杀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孩子,稍稍受点挫折或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
据8月11日报载,8月6日,茂名市某村一名16岁少女因没考上重点中学而饮农药自杀身亡;8月10日,南京一名17岁少女因所穿游泳裤太薄,见水"走光",大庭广众下羞愧难当,回家后便割腕自杀,所幸发现及时捡回一命。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时,才有自杀的想法或行动。但是从孩子自杀的诱因来看,他们所遭遇的大多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如此大的冲击,甚至不惜以死来求得解脱,确实让人难以思议。但联系到我们心理教育的现状,这种现象又见怪不怪了。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得青少年遭受挫折或打击的时候,由于对生命的价值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作出极端的选择。加之现代社会中,匆忙的都市生活、疏离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基本上无瑕或者无法和别人谈论死亡和悲伤,缺乏沟通和交流机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我们埋下了心理疾病的种子。看来,教育学生敬畏和珍惜生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死亡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求生抗死"乃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人类长期不懈地努力,创造文化与文明,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生存质量,并推延死期的降临。但生老病死毕竟是自然法则,谁也不能避免。要想生命更有意义,除了延续生命之外,更重要的创造价值。按马克·吐温的话讲,就是"我们要努力把一生好好度过,等到死的时候,那就连殡仪馆的老板也会感到惋惜",这样才算活出了境界。
死亡教育的第二个问题要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死亡。人类既然会意识到"死",觉察"死"神降临的必至性,感受到亲朋好友之"死"的哀恸,经验到死尸的臭腐和消解,也就必然对死生发出恐惧与悲伤,这极大地防碍了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如何消除死亡恐惧,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呢?最重要的恐怕是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的死亡观,就像我们坦然面对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的自然现象一样。消除恐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他人的死亡不感到害怕;二是对自身生命的自然消失不感到恐惧。
死亡教育的第三个问题是要帮助孩子正确面对亲友的死亡,合适的表达哀思。面对亲友的死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此无动于衷非人所为,伤心欲绝亦不可取。教学生如何从亲人死亡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以及如何适度的表达对死者的关怀与尊重,从而更加惜福感恩,这是基本的伦理要求,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内容。
托尔斯泰说,"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得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天赋我们花朵般灿烂的生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生命的尊严需要我们用心捍卫。

收起

....你这话问的,自杀的意义???难道要回答“为中国减轻了人口压力”?
青少年自杀问题真是很严重的事情,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易冲动,考虑事情不全面,在挫折来临时如果没有人及时的开解,很容易就会选择放弃自己,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自杀,追其原因,根本上是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家长溺爱孩子,让孩子建立起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一切事物都要顺我的意思去做”,这样,当它融入学校的一群自以为是的...

全部展开

....你这话问的,自杀的意义???难道要回答“为中国减轻了人口压力”?
青少年自杀问题真是很严重的事情,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易冲动,考虑事情不全面,在挫折来临时如果没有人及时的开解,很容易就会选择放弃自己,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自杀,追其原因,根本上是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家长溺爱孩子,让孩子建立起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一切事物都要顺我的意思去做”,这样,当它融入学校的一群自以为是的人之中,如果没有出众的地方,挫折感油然而生,以前给自己的定义动摇了,变得迷茫,再加上学业压力,以及其他各种压力,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大人的帮助,就会觉得一切都在和自己作对而放弃自己。
也有可能是在被欺负的环境里长大,而本身又没有能力反抗,为了解脱。
还有可能是为了报复社会,故意让家人伤心(心理畸形)
还有很多种吧,千人千面,怎能列全?

收起

自杀心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依据的是自杀死亡者的有关表现和材料,有比较少的机会能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进行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
(1)认识方面。
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生命不是自己的”(初中生为50%,高中生为6...

全部展开

自杀心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依据的是自杀死亡者的有关表现和材料,有比较少的机会能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进行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
(1)认识方面。
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生命不是自己的”(初中生为50%,高中生为60%);“自杀是因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而产生的”(初中生为54%,高中生为47%);“对将来抱有希望的人不会想什么自杀”(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52%)。多数学生的想法是,自杀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是无奈的事情。
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通常,他们的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当然,他们会预计到,别人对自己的自杀可能不理解,会有种种看法,但是在些时此地,他们自己确信选择自杀的合理的。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周围的人觉得自杀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责怪自杀的想法太糊涂了,但是,采取自杀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绝端的认识。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社会主义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当然这并不是责怪他们,社会、学校、家庭对此都负有责任。可结果是由于他们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处痛苦境地时,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救自己,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积极意义,于是更强烈地为自己痛苦陷入绝望,这种循环加剧的绝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杀行为。
(2)情绪、情感方面。
显而易见,自杀的青少年的情绪决不是积极的、愉快的。因为在积极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绝对不可能发生自杀行为。通常,青少年自杀者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端的失望、孤独、焦虑和育苦等。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因而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自杀行为的。
我国近几年陆续出现了关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报道和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乍出,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社会上的诸多不快……。这样,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
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是在情感情绪突发的情形下,轻率地自杀。如在中学生自杀中,有的女学生为“抗议”父母不给她买一条彩裙而自杀。还有一位农村中学生因个子小,他母亲劝他不要骑自行车,他一意孤行地要骑车,对母亲的劝阻十分气愤,竟然服下大量农药而自杀。这类冲动性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自杀前也谈不上什么明显迹象。
从社会性情感来看,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同时,又割断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当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死的,含冤而死的。
(3)意志和动机斗争。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经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压力和痛苦了。同时,采取走向死亡的决定是一种意志行为,他们立下了自杀的决心,显示出死亡意志已经形成。
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意志的过程中,青少年自杀者是进行了剧烈的动机斗争的。那时候,他们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与死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结果是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4)性格类型。
虽然性格类型并不决定青少年自杀行为,但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格类型又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我们常把性格分成内倾型。性格倾向于内部即内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沉静、谨慎、多思、孤僻、反应绘缓慢、适应环境困难;性格倾向于外部即外倾型的人,一般表理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从上述两种性格类型的具体表现来看,应该说内倾型人格影响自杀的因素的较为明显的。
但是,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中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外倾型性格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自杀的。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15岁初三女生的自杀行为,以具体情况来看,该生显然不是属于内倾型的性格,有可能接近于外倾型的性格,但是在突然事件面前,她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结果就选择了自杀。所以说,青少年的性格类型又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会产生自杀行为。
(5)青少年自杀的感染性。
有一种集体性的自杀,也叫扩大性自杀。如上面讲的4个学生一起去自杀,这就是典型的集体性自杀。在这一事件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存有自杀的意图,而有的学生本来并无自杀念头,而是在别的人的自杀意图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自杀行为。这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感染性、从众性。
回答者: 刘子德 - 护军统领 十二级 12-14 09:39
自杀已成为现代社会病之一。丹麦是誉为世界上生活很舒适的"福利国家",然而,人们发现其自杀率居西欧之冠。在美国,自杀已被列为第九位死因,每年约2.5万人自杀身亡。中国自杀率为万分之二点二,每年轻生者大约为25万人,估计还有每年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且自杀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杀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孩子,稍稍受点挫折或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
据8月11日报载,8月6日,茂名市某村一名16岁少女因没考上重点中学而饮农药自杀身亡;8月10日,南京一名17岁少女因所穿游泳裤太薄,见水"走光",大庭广众下羞愧难当,回家后便割腕自杀,所幸发现及时捡回一命。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时,才有自杀的想法或行动。但是从孩子自杀的诱因来看,他们所遭遇的大多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如此大的冲击,甚至不惜以死来求得解脱,确实让人难以思议。但联系到我们心理教育的现状,这种现象又见怪不怪了。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得青少年遭受挫折或打击的时候,由于对生命的价值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作出极端的选择。加之现代社会中,匆忙的都市生活、疏离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基本上无瑕或者无法和别人谈论死亡和悲伤,缺乏沟通和交流机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我们埋下了心理疾病的种子。看来,教育学生敬畏和珍惜生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死亡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求生抗死"乃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人类长期不懈地努力,创造文化与文明,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生存质量,并推延死期的降临。但生老病死毕竟是自然法则,谁也不能避免。要想生命更有意义,除了延续生命之外,更重要的创造价值。按马克·吐温的话讲,就是"我们要努力把一生好好度过,等到死的时候,那就连殡仪馆的老板也会感到惋惜",这样才算活出了境界。
死亡教育的第二个问题要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死亡。人类既然会意识到"死",觉察"死"神降临的必至性,感受到亲朋好友之"死"的哀恸,经验到死尸的臭腐和消解,也就必然对死生发出恐惧与悲伤,这极大地防碍了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如何消除死亡恐惧,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呢?最重要的恐怕是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的死亡观,就像我们坦然面对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的自然现象一样。消除恐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他人的死亡不感到害怕;二是对自身生命的自然消失不感到恐惧。
死亡教育的第三个问题是要帮助孩子正确面对亲友的死亡,合适的表达哀思。面对亲友的死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此无动于衷非人所为,伤心欲绝亦不可取。教学生如何从亲人死亡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以及如何适度的表达对死者的关怀与尊重,从而更加惜福感恩,这是基本的伦理要求,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内容。
托尔斯泰说,"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得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天赋我们花朵般灿烂的生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生命的尊严需要我们用心捍卫。
参考资料:http://www.smjcy.xm.fj.cn/young/df20030819.htm

收起

压力...现在的青少年的压力可以说比改革前的还重

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