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5:51:05
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蝎子蝎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蜘蛛纲、蝎目.我国有记载的蝎子有15种,其中东亚钳蝎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国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一

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
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

蝎子的生活条件是什么?
蝎子
蝎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蜘蛛纲、蝎目.我国有记载的蝎子有15种,其中东亚钳蝎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国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蝎子的习性与人工繁殖
每年的6~9月,在自然温度下生长的蝎开始繁殖.为达到高产的目的,必须做好蝎子的人工繁殖工作.首先要了解蝎子的形体特征,雄雌蝎子生殖器官的构造、交配繁殖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等,才能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提高其繁殖率.
蝎子体长40~70毫米.体躯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体形似琵琶.头胸部较短,头部着生有眼和附肢.胸部有步足四对.前腹部宽,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后腹部细长成钩状,末端有一刺针,平时上屈,内有毒腺,刺针锋利,为捕食及自卫利器,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
蝎子的交配方式十分奇特.每年6~9月份,气温达25℃以上时,蝎子开始发情,雄蝎发情后四处奔波寻找未受精的雌蝎,找到后,用蟹螯的脚须夹住对方的脚须,头顶头地往后拖,找到适宜地点停下来,雄蝎摇动毒针,并用四对足将身子撑离地面,再从生殖孔中产出一根精棒,粘立在地上,继续拖雌蝎,直到雌蝎生殖孔触到精棒,并压入腹内,射出精子后,交配结合,雌雄蝎便分开.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自然繁殖寿命长,人工繁殖,因加速其生命进程而缩短寿命.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临近产仔时,母蝎找个温暖、湿润、干净,又无其他昆虫栖息的地方,首先将土壤扒个坑,然后附身坑土,全身用力,将胸腹面的生殖厣向左右方向打开,带粘滑的幼蝎即陆续从生殖孔中排出.每只母蝎1次产仔20~50只,第一年产仔最多,以后逐年随精子减少减弱而减少.刚出生的幼蝎像白色大米粒样卷缩在母体腹面,落地后,又爬向母背,头向外,互相勾连并排着,不吃、不喝,不动.6天后,开始脱皮,再过4~5天身体长硬了,即离开母体独立生活.这时母蝎同样不吃、不喝.蝎子在自然条件下,一生脱皮6~7次,经过两年半时间,至第三年夏秋季才长成.若人工养殖,采用恒温养殖,不冬眠,1年可产两次,生长快,8个月至1年即可长成大蝎.蝎子喜栖于背风向阳的崖畔,工地的缝隙或硬石下.喜温热,怕水、畏强光、喜暗,胆小易惊,以肉食为主,系昼伏夜出的陆栖小动物.
了解到蝎子的这些特征,交配、繁殖和生活习性后,就能够为它安排一个适合生产、生活、繁殖和生长的良好环境,缩短其生长期、成熟期和发育期,这样就可达到促其生长快,繁殖高的目的.为此,还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1.引种
选好健壮雌雄蝎,养在安静的饲养池中,控制好温度(25~30℃)和湿度(70%).
2.雌雄蝎的比例
一般为1∶1或1∶2,因雄蝎一生只能交配二次,故比例应大些.
3.配好饲料
蝎子以昆虫为主食,应让其吃足、吃好、体壮、多繁.
4.及时分群饲养
各个阶段的蝎子要分群饲养,促其生长、发育、繁殖,达到优质的目的和标准.
二、养殖技术
药用蝎多年来主要依靠捕捉野生蝎.由于其用量较大,再加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野生蝎资源逐年减少.人工养蝎技术的成功与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保护与满足药用需要的矛盾.
蝎人工养殖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东亚钳蝎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学特征,从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创造其最佳的营养、生长发育和繁殖条件,提高其生产力.到目前为止,人工养殖技术在各个方面均已取得成功.
1.饵料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作为蝎的饵料首先保证蝎喜食.比如在人工养殖初期,有人介绍将动物肉、熟鸡蛋,甚至一些植物性饲料作为蝎饵料.但这类东西只有在蝎非常饥饿时才能采食一点,所以不能将其作为蝎的主要食物.作为蝎饵料还应保证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能大量供应.有些食物如蜘蛛和平耳孔蜈蚣,蝎非常爱吃,但由于其难以饲养,养蝎中难以人为大量供应.另外蝎饵料应该能够与蝎较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而且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几个条件,目前人工养蝎最常用饵料有以下几种:
(1)土鳖虫可结合药用土鳖虫的饲养来进行.土鳖虫容易饲养,繁殖速度快,若虫期是蝎比较爱吃的食物.同时土鳖虫可以在蝎窝中生活较长时间而不死亡,可随时供蝎捕食.
(2)黄粉虫为鞘翅目昆虫,其幼虫通常作为动物园中珍禽的饵料.黄粉虫生活力强,极易饲养,在25~30℃条件下,40~6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周期.黄粉虫成虫产卵量大,其幼虫是成蝎很好的饵料.黄粉幼虫可以在蝎窝中生活10天左右,非常方便蝎的捕食.
(3)洋虫民间原为药用昆虫,以其粪便作为药材.在较适宜的饲养条件下,在温室内40~50天即可繁殖一代.老熟幼虫每只重8~10毫克,很适于喂2~4龄的小蝎.洋虫在蝎窝内存活的时间也较长,不易死亡.
(4)米蛾为仓库昆虫,生长发育快,40~50天完成一个世代周期.但它怕寒冷,只有在25℃以上时才能发育.所以在北方,冬季里只有存放在温室内才能越冬.
2.饲养方式
(1)盆养或缸养本法操作管理简便,适用于初养者.用一个内面光滑的盆或缸,在其底部铺上3厘米的砂土或盐碱土,在土层上面容器中央迭垒瓦片,瓦片间留有1~2厘米的缝隙供蝎栖息和出入.在容器上盖上一个纱盖,以防蝎跑掉.
(2)池养法蝎池多建在室内,一般靠室内一侧或围绕一周用砖砌成.蝎池规格大约1.5×1.0×0.5米.多数蝎池为数层的立体结构,可根据养蝎数量和房舍举架高低来决定建几层池.生产中考虑方便操作,层数以四层为宜.因离地面越近,池温越低,故一般用近地面的1~2层饲养蝎的饵料(土鳖虫或黄粉虫等).蝎池每层间应有20~30厘米间距,供操作管理用.池内壁四周贴上约15厘米高的玻璃或光滑的塑料膜,以防止蝎爬出池外.池内中央用砖,石片或瓦片垒成供蝎栖息的假山,并留出足够的缝隙供蝎栖息.假山周围离池壁应有大约15厘米的间距,以防止蝎借助假山逃出蝎池.
(3)房舍养殖蝎房的样式、大小视环境条件以及养蝎数量而定,但从饲养角度应考虑到温暖干燥、容易捕捉食物、安全、管理方便等有关问题.
在一般条件下,蝎房可建成长、宽各3.5米,高2.7米的平房.东面开一个门供饲养人员出入.南面开一个较大的窗户,即可保证空气流通,又可使蝎窝内具有足够的光照.研究表明,虽然蝎具有趋暗性,但蝎房内如果自然光线过暗,会影响蝎的生长发育,对繁殖的危害更大.在夏、秋季节可打开窗户,在室内、外安装黑光灯诱虫,供蝎捕食.蝎房四周墙基部留有蝎洞,供蝎出入.洞口的大小如砖一端的尺寸.蝎房内除留出供饲养人员行走的脚台,其余地方用土坯或瓦片摆满.土坯可以垒起1米高,坯与坯间留出空隙,以供蝎栖息.蝎房周围3~5米处四周,砌一圈高0.5米左右的围墙,墙内壁贴上约30厘米高的玻璃,以防止蝎逃跑.有人在围蝎内侧再修一条水泥水沟,经常保持存水以作为防逃屏障.围墙与蝎房中间的场地部分,除同样留有行走脚台外,其余部分用石片或瓦垒2~3层,供给夜间蝎捕食或炎热天气在室外栖息用.
(4)蝎窝饲养这种养殖方法主要是仿效蝎自然栖息环境,建造人工蝎窝.
养殖场地多选择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砂质壤土的山坡地.要与公路或建筑物有一定距离,以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土质最好是黑色土壤,石块以黑色片状风化岩为佳,土壤pH值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应注意不要选择蚂蚁多的场所.
场地位置选好后,根据放养的数量来确定场地的面积.一般每平方米可投放50~70只母蝎.场地的修建可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南北宽、东西长,宽1.5米,长度不限.每个小区内又分为冬蛰区、蝎窝和四周的封闭线三个部分.冬蛰区宽25厘米,东西向,位于小区的北边.构筑的方法是,首先向下挖一条深50厘米、宽25厘米的沟,然后在里边填满石块和泥土,石与土的比例为3∶1,混杂填放,作为蝎冬蛰的区域.蝎窝区宽1米,其北边的一部分覆盖在冬蛰区的上面.蝎窝区也是用石块杂以泥土垒成,比例为2∶1.石块分为大、小两种,大的约1千克,小的约0.5千克,以不规则的片状石块为好.先把大石块铺在下层,撒上一层土,再放一层小石块,再撒上一层土.这样整个蝎窝处高出地面约20厘米左右.最上面一层土撒好后,要留有许多孔洞,使蝎可以从这些洞自由出入.但孔洞不要太密太大,否则蝎窝容易干燥.蝎窝修好后,适当在上面喷水,使上、下泥土充分结合,形成毛细作用,便于调节蝎窝内湿度,适于蝎生活.蝎窝处修好后,在四周用光玻璃垂直插入整个区域四周,形成一个玻璃墙,即所谓封闭线.玻璃插入地下约5厘米,露出在地面上的高度约15~25厘米,用以防逃和天敌侵入.封闭线在北面及两侧(东、西面)距蝎窝区约10厘米.南面距蝎窝区50厘米,中间50厘米的地面向北倾斜,与蝎窝交界处形成一个排水沟.排水口处封闭线低于地平面,玻璃的内侧有一凹坑,积水时水可以从玻璃上面流走,而蝎无法从此处逃逸.
3.饲养管理
(1)蝎种
蝎种的来源可以捕捉野生蝎或从其他养蝎场引种.
捕捉野生蝎一般在每年5~6月份进行,这时蝎刚刚也蛰,行动缓慢,容易捕捉,并多数集中在冬蛰蝎窝附近的石块下或石缝中.在初春雨后晴朗天风的天气,刚出蛰的蝎往往爬到距离地面较近处调节体温,这时在阳面坡容易捕捉到.随着气温的升高,蝎在栖息地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在捕捉蝎种时,一般应选择体大、腹中饱满发亮的个体作为种用.在购买蝎种时,要尽可能购买孕蝎或成年母蝎,选择体大、体色新鲜、尾巴卷曲的个体.尾部伸直的个体多为病态或老龄蝎.
种蝎的投放密度主要由饲养方式,以及饲养环境中蝎窝的多少来决定.一般来讲,室内养殖每平方米面积可饲养成蝎500只,中等蝎1000只,2~3龄幼蝎5000~10000只.如果采用室外蝎窝饲养,则每平方米可投放种蝎50~70只.
在实际生产中,饲养者应根据饲料、环境条件、饲养设施情况灵活掌握养殖密度.
(2)温度和湿度
温度条件直接制约着蝎的生长发育.在自然条件下,蝎在春天气温10~12℃时出蛰活动,冬季温度在8~10℃时入蛰,温度在22~38℃之间生长发育正常,温度在28~37℃时生长发育最为旺盛.夏季当气温超过39℃时,蝎进入"夏蛰"状态.当温度在18~20℃左右,则出现生长发育缓慢以至停止,不交配、不产仔、不蜕皮现象.此时蝎很少进食,不爱活动.
当温度低于10℃时,蝎停止活动,进入冬蛰状态.冬蛰最适温度为1~6℃.如冬眠温度过低,蝎会冻死,如果温度过高或不稳定,冬眠期体内新陈代谢率过高,会造成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出蛰后死亡率大量增加.所以冬眠期温度控制是人工养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蝎对湿度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总的来讲,蝎性喜干燥,怕湿,一般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在理想的湿度条件下,蝎蜕皮顺利,活泼好动,食欲旺盛.在高温干燥季节,如果发现蝎都跑到下层栖息,说明湿度过低,应采取措施增加湿度.湿度过大所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由于空气湿度过大造成蝎窝过潮,使其不能正常的在蝎窝内栖息.尤其是因为蝎的呼吸孔(书肺孔)在身体腹面,蝎窝内湿度过大会导致不能正常呼吸.在考虑湿度条件时,尤其应该重视养蝎池内的土壤湿度,蝎窝中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对蝎生命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据测定,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15%.如果高于18%,会造成蝎腹部松软膨大,行动迟缓,患水肿病,导致群体大批死亡.土壤含水量过低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蜕皮时间延长,孕蝎胚胎死亡的现象.
(3)孕蝎的饲养管理
每年5~6月份在怀孕母蝎待产前期,应对种蝎全面检查1次,如果发现个体腹部肥满,而且透过腹壁可以见到腹内有白色大米粒状的胚胎,说明此为待产的孕蝎将这些待产母蝎挑出来,单独放在一个小容器内饲养,有人将之称为"产房".这种产房可采用玻璃罐头瓶,也可采用特制的"孕蝎产房土坯".这种土坯规格大约60×35×7厘米,上面排列规格4×3×7厘米的小室,每块土坯有小室大约7×6个.孕蝎单房饲养能保证孕蝎产仔时不受外界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仔蝎成活率.
孕蝎产前营养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仔多少及仔蝎强弱,所以交配后应及时将母蝎与雄蝎分开饲养,使孕蝎饵料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保证.实践中发现个别母蝎产后食仔,具分析这种现象与产前进食量少有一定关系.
孕蝎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其最佳的温度条件为32~38℃.温度过低会延长孕期,而且可能导致难产,死胎率增加.
孕蝎产后可供水,但一般应在母、仔分开后再给母蝎投食.尤其是产后不要马上给母蝎投喂个体较大的土鳖、蜈蚣或其他肉食性昆虫,因为往往这些作为蝎饵料的昆虫会把仔蝎吃掉.
实践证明,凡是孕蝎营养好,产期温、湿度适宜、孕蝎利用产房单养,环境安静条件下,所产仔蝎数量多、健壮、成活率也高.
(4)仔蝎的饲养管理
仔蝎产后爬上母背,产后4~6天进行第1次蜕皮,然后爬下母背活动一会儿后再次爬上母背,再在母背上呆3~7天后真正爬下母背营独立生活.这时应及时将母、仔分开,单独饲养.因仔蝎离开母体后,母蝎进入盛食期,如果这时不将母蝎与仔蝎分开,在投食不及时情况下会发生母蝎残食仔蝎现象.
仔蝎离开母体后也进入盛食期,此时必须投入足量的小虫(如1~2龄土鳖虫),以满足仔蝎的需要,不然仔蝎间也会出现互相残食.
仔蝎饲养密度应由具体饲养条件和不同饲养方法所决定,但实践证明,密度过大会导致仔蝎成活率大幅度下降.一般来讲,仔蝎每增长1~2龄,单位面积内饲养的只数应减少一半左右.
仔蝎由于发育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对温、湿度变化特别敏感.仔蝎生长发育和蜕皮的最适温度为28~35℃,空气相对湿度为45%~50%,土壤最适含水量为15%~20%.在环境因素中,湿度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潮湿是仔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环境过于干燥,仔蝎生长发育缓慢,湿度过大会引起水肿病,以至引起死亡.仔蝎的蝎窝最好上千下湿,这样仔蝎可以自行选择和调节.有些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往蝎窝上洒水,而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5%~50%.
人工养蝎过程中,多数人不让幼蝎冬蛰,而通过人工控温,改变蝎冬眠习性,从而达到加快饲养进程的目的.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两组同龄仔蝎,一组冬蛰,另一组在25~33℃条件下正常饲养管理,第2年5月末待冬蛰组幼蝎出蛰后进行比较,结果不冬蛰组幼蝎体重为另一组的3倍,体长约为2.0~2.3倍.实践证明,如果仔蝎从出生到性成熟整个时期全部采用加温饲养,使其不冬眠,则蝎的个体发育期可缩短1/2~1/3,即使性成熟期从3年缩短到12~18个月.这是高产养蝎的关键.
(5)投食具体投食次数和数量应根据饵料质量、生长发育速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养殖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早春和晚秋,在蝎刚刚出蛰或入蛰前,应重点注意食物的质量;在生长发育高峰时期应保持食物数量,并每天定时投食.同时还应考虑仔蝎、幼蝎、孕蝎和成蝎的不同营养需要.在每次投食前,应注意把前次投入后死亡的昆虫及时清除出去,以免污染环境.要在饲养过程中不断探讨蝎在不同生长发育条件下的食物需要量,以及不同饵料的可利用率,从而确定最佳投食量.在投食过程中,还要注意饵料昆虫大小与蝎生长发育阶段的一致性.例如在利用土鳖虫作为饵料时,1~2龄土鳖虫若虫是2~3龄幼蝎的最佳食物.如果土鳖虫龄期过大,仔蝎会因此而难以采食.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提倡多种食物混合或交叉饲喂.特别是在不同龄期蝎混养条件下,这种做法更具有其优越性.从而可以保证在不同生长发育条件下,对食物营养需求的特殊性.
在一般情况下,蝎很少饮水,但生产中饮水的供应仍属必需,尤其是在高温、干燥季节里更是如此.一般可在蝎室内放置一个小碟或盒盖,内放浸过清水的纱布、玉米秸或塑料泡沫块,供蝎吸吮水份.在盆养或缸养时,这同时也是调节湿度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