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21:30:50
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1

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
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

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1868年-1923年)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梁启超的第二个夫人王桂荃(1885年-1924年)所生.
长子梁思成(1901年—1972年):
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1923年和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他去了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大学,并在那里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率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开拓了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并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建筑人才的缺乏,因而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指导整修了怀仁堂.
梁思成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他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72年,在动乱中受尽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
次子梁思永(1904年—1954年):
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永出生于澳门,但其童年也是在日本度过的.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东亚考古,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期间,梁思永曾一度回国到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助教.1930年夏天,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同年秋季,他到黑龙江参加了昂昂溪遗址的发掘.1931年春,他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同年秋季,他又参加了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他还第一次从地层学证据上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与商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1934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永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后经桂林入昆明,最后到达四川李庄.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该成果一直影响到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
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传世.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他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三子梁思忠(1907年—1932年):
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
梁思忠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又到了美国,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20世纪30年代初毕业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年仅25岁的他却因患腹膜炎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而去世.
四子梁思达(1912年—):
著名的经济学家
1935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五子梁思礼(1924年—):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出生于北京,1941年随三姐思懿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后又学了自动控制.在普渡大学期间,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程,并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硕士(1947年)和博士学位(1949年).1949年10月1日回国后,他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1956年,他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此后,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1964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他参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震惊世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他还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
梁思礼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此外,他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担任过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