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20:36:17
《世说新语》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世说新语》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

《世说新语》 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世说新语》 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
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世说新语》 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很.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译文
陶侃病重,但关于对君主的规劝以及朝廷的利弊等方面,都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朝中官员觉得很遗憾.谢仁祖听到这件事后,说:“现在没有像竖刁那样的小人,所以陶公不用留下什么遗训.”当时士人认为这是有德者说的话.
相关注释
陶公,陶侃,字士衡,其祖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迁徙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唐改浔阳).陶侃由司空张华举荐入郎中,但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只补任武冈(今湖南邵阳武冈)县令.西晋末年,受八王之乱的影响,江南局势动荡.陶侃投身戎旅,方得施展才华,成为东晋一代名将.历任湘、广、荆州刺史.晋成帝时,陶侃因破苏峻之乱有功,迁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赠大司马.
疾笃,病势沉重.
献替,对君主劝善规过、兴利除弊.
朝士,朝中的官员.
以为,以之为.恨,遗憾.
竖刁,春秋时齐桓公手下三大佞臣(竖刁、开方、易牙)之一,齐国临淄人.竖刁为了成为齐桓公的近臣,自宫为阉人.其人擅于献谄,管仲死后,齐桓公重用竖刁、开方和易牙,致使齐国乱政.
贻,遗留.
话言,话语,这里之遗言、遗训.
德音,有德之言.
阐述
东晋的一线曙光晋明帝司马绍,在镇压了王敦之乱后,于公元325年一病而亡.其仅在位四年,时年二十七岁,由五岁的儿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外戚庾亮掌柄实权.庾亮排斥王导,私删晋明帝遗诏,拒绝褒进陶侃、祖约等大臣,征召苏峻入朝.公元327年,苏峻联合祖约叛乱,攻入建康.庾亮无力抵挡,只得转而求助荆州刺史陶侃.陶侃捐弃前嫌,起兵击破苏峻、祖约的叛乱,东晋转危为安.这是陶侃投身戎旅后,生命中至为闪光的亮点,也是他从备受挤压到备受尊崇的转折点.陶侃此后七年至去世,位极人臣,煊赫一时.
这样的人,在他弥留之际,如果能留下点什么遗训,应该是很具指导性、方向性以及决定性.这一则中,“都无献替之言”,是不合史实的.王隐《晋书》中就记载了陶侃临终时所上之《表》,《表》云:“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先朝历世异恩.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馀寇未诛,山陵未复,所以愤慨兼怀,唯此而已!犹冀犬马之齿,尚可少延,欲为陛下北吞石虎,西诛李雄,势遂不振,良图永息.临书振腕,涕泗横流.伏愿遴选代人,使必得良才,足以奉宣王猷,遵成志业.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朝士并不是因为陶侃没有献替之言,而以为恨.恨的是什么?恨的是陶侃没有明确指出由谁担当大任.试想,这个时候,陶侃可是一说一个准啊!这些朝士们当然会急切地希望陶侃那欲闭之目、欲垂之手能投向自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陶侃并没有达成他们的愿望.只怕此恨乃真恨,非遗憾也.
谢仁祖果然神悟,善于化解尴尬之局面.《吕氏春秋》记载:“管仲病,桓公问曰:‘子如不讳,谁代子相者?竖刁如何?’管仲曰:‘自宫以事君,非人情,必不可用!’”时下没有竖刁之类,陶公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遗言留下了.于是,一干人等,暗自庆幸,心安理得.哪里能辨得出谢仁祖言下之意:你们这些有所遗憾的人,难道要做管仲不屑之竖刁者流?
其实,谢仁祖又何必用竖刁来说事呢?弱主怕强臣,强主怕小人!齐桓公乃一代霸主,不怕管仲有多能耐,就怕小人溜其须,拍其马;而晋成帝自己都是刀俎之鱼肉,周围贪腥之猫环视,又哪来小人献谄投媚?所以,陶公于献替中无所举荐,只能冀“犬马之齿,尚可少延”,以“北吞石虎,西诛李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