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说广西容县是杨贵妃的故乡?也有的说是山西永济,还有的说是四川成都.到底是哪个?有什么史料证明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6:22:00
为何有的说广西容县是杨贵妃的故乡?也有的说是山西永济,还有的说是四川成都.到底是哪个?有什么史料证明吗?
为何有的说广西容县是杨贵妃的故乡?
也有的说是山西永济,还有的说是四川成都.到底是哪个?有什么史料证明吗?
为何有的说广西容县是杨贵妃的故乡?也有的说是山西永济,还有的说是四川成都.到底是哪个?有什么史料证明吗?
(一)关于籍贯的论订
一、唐代遗碑
记述杨贵妃事迹最早的是唐天宝四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据《元一统志》载:“杨妃容县碑记,在普宁县东一百二十步.”后为《永乐大典》所援引.碑文不长,现抄录如下:“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土,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妃母怀娠十二月始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二子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读.渐长,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时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其母皆来.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此女姿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弗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举家号泣送去.居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惟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王宫.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1)
然而,有许多说法却与此不同.《旧唐书·杨贵妃传》说:“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2) 没有明确提出籍贯.《新唐书·杨贵妃传》说得较清楚: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徒籍蒲州 (即永济,今山西蒲坂),遂为永乐人.”(3) 《杨太真外传》则说是“弘农华阴人,后徙居蒲州永乐之独头村.”这里说到村,算是较具体的了.后来又说到:“其父元(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4) 因此后来又有杨妃是四川人之说.而《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杨元(玄)琰传》则说杨元(玄)琰是虢州阌乡人,即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此外,还有说杨贵妃是湖南醴陵人的.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种的说法,究竟应以哪一种较为可靠呢?笔者认为应以许子真的碑记为最可靠.理由有四:一、碑文内容有根有据,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而且细节翔实.文中虽有某些传奇色彩,这正同史传上的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事迹,多少附带有某些传奇甚至是迷信色彩一样,不足为怪.二、碑记是杨贵妃同时代的人所撰,是此历史的权威见证.其它一切杨妃籍贯的歧说,均远后于许子真的人所作,许子真是杨贵妃生活时代最有资格的发言人.三、这是一块确确凿凿的碑文,它有着一般书本文字所没有的特殊的文献价值.这总是先有其人其事并有其缘才能有其碑,唐当代的人对于一位贵妃,是不能随便以伪说勒石铭碑的.这是人们常识以内的事.四、许子真当时任四门助教,是有地位的学门教长.四门学唐代前原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以传授儒家经典为职责.到了唐朝“始合于太学”,助教为三人.据柳宗元在《四门助教壁记》中说:“四门学之制,掌国之上士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孙之为胄子者,及庶人之子为俊士者, 使执其业而居其次,就师儒之官而考证焉.”(5)因此,许子真是当时有颇高地位的人,撰这样的碑文是要负责的,决不会凭空捏造.
古例,生不立传,所以此碑应系作于杨妃死后.碑文体例,传后必加评赞,正文之后必勒作碑年月,此碑独无;其纪事至入宫封贵妃,亦无结束语,可见并非全文,其后必有缺佚.碑文说杨贵妃“进入寿王宫”,再“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是历史的正面记载.对杨妃入寿王邸后,成了寿王的妻子,玄宗父夺子妇,先令她出家当道士,号太真,到天宝间再册为贵妃这一乱伦的丑行,碑文只隐约其词,没有挑明,这也是“为尊者讳”的缘故.
至于许子真碑记之外的各种杨妃籍贯的歧说,既有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南的分歧,又有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地的涉及,内容简单,毫无细节.其依据,都是沿着杨玄琰的家族一脉相承来分说,不是随从“高祖令本”而出,就是跟着杨玄琰和杨玄璬的迁居与宦游而定,莫衷一是.那一家都没有说清楚杨贵妃的具体来历.更应指出的是,这些都是后人的编述,五代刘昀编旧《唐书》时,距杨妃之世已一百八十多年;宋太宗朝乐史作《杨太真外传》时,更已在杨妃既死二百八十多年之后.年代久远,材料间接,因而各自说法混乱,根本不能同当时许子真亲身经历的实录碑文相比.就是时距杨贵妃死后五十年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以及陈鸿写的《长恨歌传》,都没有明确肯定杨贵妃的籍贯.《长恨歌》只说“杨家有女初长成”,但没有谈到这个杨家女从何而来,生父是谁,家在何方.因此,我们不能作出贵妃是杨玄琰亲生女的结论.《长恨歌传》也只说“得弘农杨玄琰女子于寿邸”(6).实际上这个弘农(今河南灵宝县)是唐代的一个郡, 是杨玄琰被封为弘农郡公时的爵邑,并不是他的故里,以此作为杨贵妃的籍贯是错误的.
二、后世的记载
许子真在碑记中所说的容州普宁县是什么地方呢?据《读史方舆与纪要》载:“普宁废县,今县治,唐初属容州,州盖治北流县.开元中,升州为都督府.”(7)这里所说的县、府、州,均同碑记相符.这就是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容县.北流县与容县毗连,亦容州所治.
说杨贵妃是容县人的,并不单是许子真一家.从唐代到清代,不少文人学者加以撰述,许多史章典籍为之详加记载.自许子真碑记被作为历史文献载入元史乘类书《元一统志》与明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史乘类书《大明一统志》之后,在明代,还有曹学佺的《广西名胜志》,魏浚的《岭南琐记》,以及邝露的《赤雅》等书志,他们都有经过调查以后的发言权.曾学佺说:“杨山在县(容县)西云凌里,唐杨贵妃产于此.”(8)邝露还从他的家乡广东深入到容县去调查,在杨贵妃的出生地参观了杨妃井,并品尝了井水.在清代,有关记载也很多,有权威性的是康熙年间钦命编撰的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书中明确肯定:“贵妃姓杨,容州云凌里人, 小名玉环.”(9)与此同时,浙江名学者曾任桂林通判的汪森,在《粤西丛载》里引用了《梧州府志》也证实杨贵妃是“容州云凌里人.”(10)汪森为了编写《粤西通载》(包括粤西文载、粤西诗载、粤西丛载,又称三载),曾经穷年累月,遍搜广西、浙江等地的文史资料,埋头研究,终于大功告成,是公认的研究广西问题的专家,有“广西通”之称.到嘉庆年间,学者董浩等更把《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收进了有影响的《全唐文》.(11)在决定收录之前,董浩曾数度与寓居北京的容县文士周耀昌面谈,得到证实后始行收录.对此,周耀昌在他的《玉峰漫笔》中说:“贵妃,亦妇人耳.嘉言懿行,书无著录,而为后世关注如此,迨亦悲其遇乎?”此外,出于广西的地方志如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广西通志》和《梧州府志》,以及《容县志》等等,记述杨贵妃是容县人的,就更多了.一个有争议的历史妇女人物,得到历代这么多的重要史章典籍的纪录和权威学者的关注考订,是不多见的,也绝不是偶然的.即使其中有人受到许子真碑记的影响,但如果碑记不可靠,权威的学者是绝不会盲从的.
三、历史的赋咏
不仅如此,历代还有许多骚人墨客,在他们的吟咏中确认杨贵妃系生于容县.明代诗人徐棻在《梧州怀古》七律中写得好:“王孙芳草自天涯,把酒凭高眺落霞.云冷玉环妃子宅,春残金谷美人家.丹砂寂寞送瑶岛,斑竹扶疏渺翠华.惟有苍梧城上月,年年清影照凄鸦.”(12)诗中的颔联,不仅描写了生在北流江(绣江)边的杨贵妃,而且旁及了生在南流江边的梁绿珠.我国四大美人中的两个都生在广西梧州府的辖区之内.据《广舆记》载:当时的梧州府管辖苍梧、容县和玉林、博白等十个县.(13)以此,可具见此诗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幽深的内涵.明代进士出身的浙江诗人彭清,于永乐十六年任容县知县时,曾写有《容县八景诗》,汪森的《粤西诗载》收了四首,其中的《云凌斑竹》咏的就是杨妃故里民间传说的遗迹.诗云:“云凌竹,何斑斑?云是玉环幼时泪,挥洒点缀成斑斓.迩来千有百余载,犹自脍灸于人寰.天上丽质何颠倒?父母生兮不自保!定将遗迹说杨家,此事朦胧莫可考.至今杨山麓,苍翠交林木.凤不下兮鸾不凄,只作琅玗耀人目.”(14)诗人悲叹杨妃的幼年被卖:“天生丽质何颠倒?父母生兮不自保!”但又指出竹因杨妃洒泪成斑乃是无稽之谈:“定将遗迹说杨家,此事朦胧莫可考.”诗人说的完全正确,“云凌斑竹”无疑出于附会,但也表明了杨妃确系生于容县.因为其地要是没有杨家“天生佳丽”其人,没有“父母生兮不自保”其事,也就不会有“云凌斑竹”的传说.凡属于附会的传说,必先有所附,然后始能牵合成词.不是出于对杨妃这个本地人怀有感情,容县人大概是不会编出这个传说来的.主编《永乐大典》的解缙也写诗证实过杨贵妃出生于容县.他在《勾漏访古》中写道:“北流县下古铜州,平地山岩笼玉楼.谁为丹砂赴勾漏,人传青竹满罗浮.杨妃井塌风烟古,葛岭寺(应为葛令寺)荒草树秋.却忆故乡山更好,锦袍归去棹扁舟.”(15)解缙是受贬而到容州北流来的,他经容州时看到了已湮废的贵妃井,所以有此吟咏.现在这首诗还刻在北流县勾漏洞内.这个井是指杨贵妃故里井,在容县杨皮村饶家屋角石堆下,附近有黄皮果树,离溪边村道不远.后来由于风水先生说此井不利,村人每多口角;又谬说饮井水生美女会惹事生非,因而乡人用一大石坂把井口封盖住.
对于杨贵妃的籍贯,在诗歌中表达得最明确的,莫过于清雍正浙江诗人商盘的《杨妃井歌》了.诗曰:“范阳战鼓边尘起,雨湿梨花葬妃子.杨氏当年掌上珠,生长容州普宁里.戚晚消亡历劫沙,行人犹自访杨家.倾域丽质归宫禁,隔代遗踪汲井华……此井炎云瘴雾中,古波不动虾蟆伏.君不见、梁家鬻女珠盈斛,坠楼不惜埋金谷.一勺泉留双角山,萋萋蔓草含情绿.”(16)这首古体诗同样拿杨贵妃来与绿珠相比,说明古代诗人对我国这两个古代美人出生在南北流二江很感兴趣,而且对其惨遭不幸深表同情.此外前人从容县这一地方落墨为杨妃题咏尚多,在此就不能—一列举了.
四、古迹佐证
在杨贵妃的故乡容县,不但有许多诗文的记载,而且有名胜古迹可资考证.除了上述的杨妃井和云凌斑竹之外,还有梳妆台、杨妃山和杨妃庙等.梳妆台在容县城东门外唐代遗迹经略合真武阁附近,相传那是古代容州官暑所在.杨贵妃被杨康和杨玄琰递相买养以后,都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后人即名之曰梳妆台.可惜年代久远,加上天灾人祸,建筑物早已无踪了,但地基尚可辨认,人们的题咏尚在.清代容县诗人王维新唱道:“内殿春风扫十眉,名牵长史迹纷歧.绣江亭榭分明在,镜匣芙蓉惝怳疑.汨汨温泉无锦槛,萧萧斑竹有荒祠.书生吊古如亲见,忧化初承恩泽时.”(17)诗的第二、三、四句,乃系针对杨妃籍贯的歧说而发.说由于杨妃名义上为杨玄琰(长史)的女儿,遂至对她的踪迹(指出生地)产生了纷歧的说法.绣江旁边明明摆着她的遗迹,竟也使她的出身事迹成了疑案.诗的后半首还举出斑竹、杨妃庙两古迹为证,说使他这个本地人(书生)“吊古如亲见”,亲切之情,跃然纸上.清代江西诗人赵德湘在《容县杨妃梳妆楼》一诗的首联中,也说得很清楚:“群峰拔黛引游船,生长杨妃艳此邦.”(18)杨妃山在杨皮村附近的金牛岭上,又名狮子山.这就是碑记中杨贵妃父亲说过的那座坟山所在地.上面葬有杨贵妃的祖先,其坟叫“王母点兵”,名堂很别致.从这里可以看出,杨贵妃祖籍容县,也是无可置疑的.杨妃庙在杨皮树,保存时间最长.该庙又叫娘娘庙,规模相当可观,除了正殿还有附属廓屋,山前山后还有杨妃庙的园林地.庙的左右两厢,历代文人的题辞碑刻很多,其中一幅中间写着李白《清平调》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旁有一首意境绝俗,脍灸人口的联语:“莫道空山环佩寂,犹闻古井石泉香.”庙内还供有一块银牌,上面刻着杨贵妃的生卒年月.此外,庙内还保存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数幅,只因保管不得其法,碑文剥落甚多,殊为可惜.无疑地,这些古迹都自然而然成为杨贵妃出生于容县的佐证.1950年笔者在容县地委工作期间,曾听下乡到杨皮村工作的同志回来说过杨妃庙的情况.痛惜一场浩劫,现在听说已经荡然无存了!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都有著名的同她们的出生地相关联的名胜古迹.如西施的故里浙江县有浣纱石、浣纱亭和西施谷;王昭君的湖北兴山县有昭君村、昭君井、望月楼、妃台山和梳妆台;绿珠的广西博白县有绿珠井、绿珠祠和绿珠江;而杨贵妃的故乡容县也有贵妃井、杨妃山、贵妃庙、梳妆台和云凌斑竹等.杨贵妃同王昭君一样,与其相关的名胜古迹都是最多的.这都是因人而设的景物,是因人而流传下来的古迹,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公认的佐证.“西子院遗石,贵妃生有村.香泉红泪在,曾照马嵬魂.”(19)清代湖南诗人周志勋的五绝,多少道出了这个古迹的参证价值.对此,民国初年广西诗论家梦秋,在《桂海百一诗话》中也有过肯定的论证.他在列举了绿珠、王昭君、西施和薛涛各在其家乡有其名字所冠的古迹之后,接着说:“容县有杨山、杨妃井,盖取美人出处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