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甫洛夫效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21:03:24
什么是巴甫洛夫效应?
什么是巴甫洛夫效应?
什么是巴甫洛夫效应?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餵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餵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於「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