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0:11:15
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公元1280年

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
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

有关于黄河的历史?速速速速.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取消
  leiyh2008 | 2009-06-09 14:29:20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黄河发源于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河道特性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3472公里,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 平原等三部分.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最长源地. 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流行于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滩,河水较清,水流稳定.龙羊峡到青铜峡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形成宽谷,其间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本段有洮 河、湟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黄河沿鄂尔多 斯高原的西北边界流动,沿河所经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区域,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流程1122公里.黄河从河口镇南转,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至龙门仅长718公里,但水位落差达611米,比降很大,如著名的壶口大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 米.龙门河槽宽仅100米.龙门以下到潼关,在长130公里的河段内,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这里河道流行在汾渭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黄河过潼关后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著名的三门峡就在这里.黄河中游 两岸大部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的 89%,同时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又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之一,此段水量约占全河的40 %,因此黄河中游成为根治黄河的关键地段. 孟津以下为黄河下游,长870公里.此段河道在华北平原之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郑州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干流束约在大堤间,成为海河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径流变化 黄河流经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虽为第二大河,但水量并不大,年径流量仅480亿立方米,还不及闽 江的水量.干流沿程水量时增时减,颇为独特.按利津站计算,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利津以上的集水总面积的29.6%,而水量却占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区.兰州以下流过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既少支流汇入,又由于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减水区.至河口镇附近的头道沟,径流量比兰州站减少了2 3%.从河口镇到花园口段,有汾、渭、径等支流汇入,水量又大增.花园口到利津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汇入,渗漏严重.引黄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渐减少.所以黄河泾流量基本来源于上、中游.黄河水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一般来说,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于秋水.冬季是整个干流水量最枯季节,仅占全年10%左右.春季水量约占15-18%.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镇以上为9月,以下均出现在8月.黄河径流量的年内变化比其它河流剧烈, 极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当惊人.据陕县记录,最大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却不及 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这种状况对径流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农业生产中矛盾尤为突出.春季农业需水迫切,黄河却处在低水期,到夏季则洪峰过高,易于泛滥成灾. 黄河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其变差系数一般在0.2-0.3之间,并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从径流多年变化过程线看,黄河也有丰枯水交替现象,一般 洪水和泥沙 水量不稳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水量不稳定突出地表现为汛期洪水的暴涨.黄河洪水主要由 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黄河流域是我国暴雨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暴 雨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泾、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数多,强度大(日雨量可超过100毫米以上),雨区大(一般达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当剧烈.从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缓,暴雨量小,区内又有不少沼泽 草地和森林调节洪流,洪水涨落速度较平缓.兰州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不过7500立方米/秒,包头最大流量不过4310立方米/秒,可见上游洪 水对下游影响不大.可是,河口镇以下的中游段是晋陕峡谷,两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黄土广布,植被又少,更无湖泊洼地调蓄,一遇强烈暴雨,径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涨,汾、泾、渭、伊洛诸支流正值 暴雨中心,带着巨暴洪水辐聚而入,使洪量骤增,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 黄河含沙量为世界各大河之冠.据陕县记录,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公斤/立方米.黄河的沙量主要来自黄河晋陕段和泾、洛、渭流域,这一区域提供的泥沙量相当于黄河输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分布着大面积深厚的黄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区,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陕县以下到泺口段,含沙量逐渐减少,泺口以下因河床冲刷又稍有增加.黄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陕县实测到的最大年输沙量竟达39.1亿吨(1933年),而最少的年仅达4.88亿吨( 1928 年).连续枯水年为两年,连续丰水年为2-4年. 根治水害,开发水利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解放前,水利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陆,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邙山(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的范围.向北的决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据历史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1484年以前,黄河涉流改道在今黄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东流入海.1484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黄河南流入淮,夺淮河道入海,历经约400年,直到1855 年黄河又在铜 瓦厢决口东流,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黄河下游河道.自此以后,人们筑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约束在堤内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日益淤高.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尤其是1938年,国民党 反动派扒开花园口大堤,河水淹没了豫、皖北、苏北等66个县,造成5.4万多平方公里的黄致使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丧命. 解放后,对黄河开展了全面综合的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建造 拦洪水库,拦蓄洪水泥沙;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同时建筑分洪工程以应急需.在下游加固培修了临黄大堤和作为第二道屏障的北金堤和南金堤以及沁河大堤,共1800多公里,大堤高10米,宽12-15米.在黄河两岸,建造了东平湖,北金堤,齐河和垦利等四个分洪工程,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很大 作用.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水土的流失.现在不少地区流入黄河的泥沙有所减少,如汾河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以前为7000万吨,近年来已减少为3000万吨. 与此同时,还建造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在干流上完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和三门峡等七座大中型水利 枢纽工作.主要支流上建有150 多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上千座小型水 利工程,除了一些单纯水电站外,都发挥着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用,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200万亩发展到5000万亩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取消
  kk1978726 | 2009-06-09 15:30:36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黄河的历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