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2:26:06
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战国策》的叙事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

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
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

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叙事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划最精采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毂,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踞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文中再现了一个纵横家的发奋史.苏秦早年的落魄,后来的尊贵以及深夜发愤的情景,都写得历历在目;前后几次独白,有力的表现了其性格和思想特征;而家人的前踞后恭之态,又使人看到了苏秦生活的典型环境,使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在这些方面,作者都是有意加以渲染、夸张,甚至加入了想象的成分.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节,冯谖一出场便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接着,作者又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了冯远的奇士风采.清代吴楚材、吴调侯说:“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古文观止》卷四)另外,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览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战国策》中的这些细致描写,与以简练为宗的《左传》有很大不同.
  从战国策到左传,不难看出,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他们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这种以史见志的精神被后代史传文学作家发扬光大.汉代司马迁极为赞同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行事深切著明”的观点,他通过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在其中寄托了理想与爱憎,又写成一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先秦历史散文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作品在叙事中注重刻划人物,描写细节,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从这些作品中发育出编年、国别等不同的体式,《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进而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载史事.这些创作特征与经验不仅为后代历史散文所继承,而且直接孕育了《史记》、《汉书》等传记文学的诞生.《史记》所创立的人物传记,大量借鉴了《左传》、《国策》等书叙事写人的艺术,其中的《本纪》、《表》、《世家》、《列传》等记事体例,也借鉴了《世本》中的《帝系》、《纪》、《王侯谱》、《世家》、《传》等体裁,而篇末的“太史公曰”,显然又受到《左传》中“君子曰”的启发.
  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就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源头.先秦的一部分杂传如《穆天子传》等,本身就带有小说色彩,逐渐发展为汉魏六朝小说.另一部分史传文学则通过《史记》等后代传记文学为纽带,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形成.我国古代小说往往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又往往采用史传的叙事形式,作者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安排情节结构,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很少进行静止的描写.这些鲜明的民族特征,都能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找到遗传基因.先秦历史散文的丰富内容,更是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
  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西汉前期的散文家大都带有战国纵横家的余习,司马相如等人的大赋也明显带有《战国策》铺采驰骋的痕迹.唐宋散文家在倡导古文运动时,都把先秦历史散文当作学习的榜样.韩、柳的散文都受《左传》的影响,韩愈的《平淮西碑》模仿《尚书》而写成,柳宗元还主张为文要“参之国语以博其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非常推崇《春秋》的“简而有法”,而苏洵、苏轼父子的论说文则较多的借鉴了《战国策》.直到清代桐城派,仍把《左传》等先秦历史散文当作古文的楷模,方苞的“义法”理论就是在总结《左传》、《史记》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