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2:55:13
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结论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沙漠化综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国是一个水、旱、风沙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涝灾害,2002年秦岭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袭击; 2000年以来的沙尘暴肆虐;1999~2001年连续3年北方地区的干旱,等等,一系列的灾害给全国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动而痛苦的教育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一、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于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造成了土地退化,丧失了生产能力,北方地区表现为土地沙化,南方地区表现为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km2,增加到112万km2,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km2,增加到87万km2.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km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 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明显,上升了2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m3.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m3,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m3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m3,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 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m2,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平均每年以66.7万hm2的速度在扩展.
3.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倒滥弃,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燃料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主,樵柴的方式大都是连根挖掘,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统计,全市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在50万t以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达2000多km2.另一方面,农牧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肆采挖发菜、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天然资源植物,甘肃省1994年挖甘草破坏草场面积达670km2,内蒙古1993年至1996年由于搂发菜破坏草场12.7万km2,其中 4000多km2成为严重沙化草场.
公路、铁路、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到处开挖,乱倒滥弃,未能依法采取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措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以及大量的地表裸露,都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紧缺——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土地沙漠化发展,这是惨痛的教训!
三、防治土地沙漠化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水是西北地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水资源对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才能实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改善.
多年来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资源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采取综合措施,科学防治,走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缺水是其主要特征.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发量在1000~2800mm之间.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成果,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1563亿m3,可供维持人类生存利用的水资源量1071亿 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34亿m3.维持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为271亿m3,可供生活和生产发展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亿m3.现状生态用水短缺 21.6亿m3,生活和生产缺水量47亿m3.到2010年,在大力节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产发展需水量将达到853亿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实践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谱写了绿色颂歌,充分体现了水是生态的命脉和生态建设的根本;说明恢复生态、建设生态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为龙头,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库、灌区、机井等各类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滋润着林草植被,灌溉着沃野良田,改造着沙化土地,生机盎然的绿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着土地沙漠化扩展,改善了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发展了地方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将长城沿线的水蚀、风蚀交错区(即农牧交错区)部分地区的40多个县列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范围,包括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地区,范围达20万hm2,开展了连续、集中、大规模的综合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地区、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部署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涉及310个县,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扩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以水治沙的优势,综合治理.
——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地区,采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把大面积沙荒地改造为良田,同时,围绕井、渠、田、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在沙漠边缘的沙丘起伏区,采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滩地,适度建设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黄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高效农牧业.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态水源及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库伦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三是加强预防保护,遏制沙漠化扩展.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在风力侵蚀地区加强预防监督和植被恢复保护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对风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次是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以及石油、煤炭的开发,都执行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落实防治措施.
3.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综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以实现风沙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灌溉草场,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大面积退耕和封育保护.
一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hm2荒沙荒丘,有 40万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全国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扩大).
二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kg,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kg,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靠生态修复,加快综合防治进度
加快北方风蚀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遏制土地沙漠化扩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中国政府承诺2008年“绿色奥运”的迫切要求.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综合性和技术性比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根据风沙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学地总结长期以来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中心,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1.明确指导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
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要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点是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即沿长城内外到新疆一带,其面积为26万km2.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调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1994 年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陕西吴旗县从1998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水利部及时发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 2002年,从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到处披上了绿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拟的.
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恢复保护植被,增加地面覆盖,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目的,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措施.
三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是科技提升、调整结构,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心环节.
五是群众致富、持续发展,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目的.
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三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同时发展草库伦,建设高产优质的灌溉饲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复、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设一小块、保护一大片”,给草原以休养生息机会,达到自然修复的目的.
四是对于农牧交错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6.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业、畜牧业等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必须在政府领导下,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齐心协力搞好生态建设.
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要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调动群众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新机制.要通过改革,把畜牧业生产方式由重数量、重眼前利益,转变到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
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须依靠科技,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防沙固沙、草地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同时要研究推广适合干旱半干旱沙地的优良树草种,研究沙区水沙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技术,确保林草成活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防治效果.
积极推广免耕、留茬、秸秆还田覆盖和轮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增加农地覆盖,这是防治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引洪淤地、引水拉沙造地技术,治沙造田,围绕井、渠、田、路建设防风固沙林网,达到控制风沙沙源与水土流失的目的.
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遵循人民群众创造规律.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绿化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滥垦、滥牧、滥伐。
使用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会采纳我的)谢谢!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
(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
全部展开
使用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会采纳我的)谢谢!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
(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
(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
(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
(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
(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总结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沙漠化综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km2,增加到112万km2,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km2,增加到87万km2。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km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 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明显,上升了2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m3。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m3,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m3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m3,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 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m2,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平均每年以66.7万hm2的速度在扩展。
3.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倒滥弃,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燃料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主,樵柴的方式大都是连根挖掘,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统计,全市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在50万t以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达2000多km2。另一方面,农牧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肆采挖发菜、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天然资源植物,甘肃省1994年挖甘草破坏草场面积达670km2,内蒙古1993年至1996年由于搂发菜破坏草场12.7万km2,其中 4000多km2成为严重沙化草场。
公路、铁路、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到处开挖,乱倒滥弃,未能依法采取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措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以及大量的地表裸露,都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紧缺——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土地沙漠化发展,这是惨痛的教训!
三、防治土地沙漠化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水是西北地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水资源对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才能实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改善。
多年来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资源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采取综合措施,科学防治,走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缺水是其主要特征。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发量在1000~2800mm之间。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成果,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1563亿m3,可供维持人类生存利用的水资源量1071亿 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34亿m3。维持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为271亿m3,可供生活和生产发展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亿m3。现状生态用水短缺 21.6亿m3,生活和生产缺水量47亿m3。到2010年,在大力节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产发展需水量将达到853亿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实践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谱写了绿色颂歌,充分体现了水是生态的命脉和生态建设的根本;说明恢复生态、建设生态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为龙头,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库、灌区、机井等各类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滋润着林草植被,灌溉着沃野良田,改造着沙化土地,生机盎然的绿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着土地沙漠化扩展,改善了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发展了地方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将长城沿线的水蚀、风蚀交错区(即农牧交错区)部分地区的40多个县列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范围,包括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地区,范围达20万hm2,开展了连续、集中、大规模的综合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地区、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部署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涉及310个县,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扩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以水治沙的优势,综合治理。
——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地区,采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把大面积沙荒地改造为良田,同时,围绕井、渠、田、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在沙漠边缘的沙丘起伏区,采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滩地,适度建设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黄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高效农牧业。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态水源及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库伦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三是加强预防保护,遏制沙漠化扩展。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在风力侵蚀地区加强预防监督和植被恢复保护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对风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次是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以及石油、煤炭的开发,都执行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落实防治措施。
3.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综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以实现风沙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灌溉草场,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大面积退耕和封育保护。
一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hm2荒沙荒丘,有 40万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全国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扩大)。
二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kg,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kg,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靠生态修复,加快综合防治进度
加快北方风蚀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遏制土地沙漠化扩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中国政府承诺2008年“绿色奥运”的迫切要求。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综合性和技术性比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根据风沙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学地总结长期以来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中心,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1.明确指导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
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要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点是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即沿长城内外到新疆一带,其面积为26万km2。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调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1994 年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陕西吴旗县从1998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水利部及时发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 2002年,从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到处披上了绿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拟的。
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恢复保护植被,增加地面覆盖,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目的,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措施。
三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是科技提升、调整结构,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心环节。
五是群众致富、持续发展,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目的。
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三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同时发展草库伦,建设高产优质的灌溉饲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复、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设一小块、保护一大片”,给草原以休养生息机会,达到自然修复的目的。
四是对于农牧交错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6.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业、畜牧业等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必须在政府领导下,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齐心协力搞好生态建设。
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要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调动群众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新机制。要通过改革,把畜牧业生产方式由重数量、重眼前利益,转变到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
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须依靠科技,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防沙固沙、草地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同时要研究推广适合干旱半干旱沙地的优良树草种,研究沙区水沙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技术,确保林草成活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防治效果。
积极推广免耕、留茬、秸秆还田覆盖和轮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增加农地覆盖,这是防治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引洪淤地、引水拉沙造地技术,治沙造田,围绕井、渠、田、路建设防风固沙林网,达到控制风沙沙源与水土流失的目的。
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遵循人民群众创造规律。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谢谢您的采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