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创作背景《木兰辞》创作背景(作品里描写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至少一页)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6:38:45
木兰辞创作背景《木兰辞》创作背景(作品里描写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至少一页)谢谢木兰辞创作背景《木兰辞》创作背景(作品里描写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至少一页)谢谢木兰辞创

木兰辞创作背景《木兰辞》创作背景(作品里描写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至少一页)谢谢
木兰辞创作背景
《木兰辞》创作背景(作品里描写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至少一页)谢谢

木兰辞创作背景《木兰辞》创作背景(作品里描写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至少一页)谢谢
它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它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据《商丘县志》记载,木兰是虞城营廊人.《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该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以下可以选抄


《木兰诗》(即木兰辞)的民族史背景

  我小时候读《木兰诗》,老师讲:“这是唐初的作品.诗里有‘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问所欲’这样的句子,既称天子,又称可汗,显然是一个人,只有唐太宗是这样的.唐太宗灭了东突厥以后,东突厥的各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我接着问老师;“大点兵是跟谁打呢?”老师说:“不要死抠!”
  到中学,又听老师说它是北魏时的作品.可我觉得问题还很多,只是不敢问了.
  后来上了大学历史系.听人说,中国史最难搞的是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我就决心钻研南北朝史.因而发现《木兰诗》的历史背景,是属于鲜卑族和柔然族间的故事.

  鲜卑族是西伯族的一部分,原住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的支流安加拉河流域.他们曾经分批向外迁移.有的向西迁移,到达乌拉尔山东麓,建立了西伯利亚汗国(十六世纪被沙皇俄国所灭);有的南来了,公元前五世纪到达了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1980年7月30月在呼伦贝尔盟阿里河镇所发现的嘎仙洞石室, 曾经是古代鲜卑族祭祖的地方(见1981年《文物》2期).有几支更南去,到达了辽河流域.
  公元2世纪以后,随着匈族西迁, 各支鲜卑族都一齐涌进了匈奴故地——漠南和漠北,即现在的内蒙古和蒙古.(按:匈族是民族,匈奴是指匈族建立的政权).

  有一支拓跋鲜卑,从嫩江流域迁到塔米尔河(额尔坤河的支流)流域来.不久势力大起来, 漠北漠南各部都在他流治之下了.拓跋力微就在盛乐(现在的内蒙和林各尔)组织了政权机构.到了他儿子拓跋猗卢,势力更加强大.公元265 年,西晋政府承认他是鲜卑大单于,代国国王,并送去一颗金印.
  到了拓跋珪时,为要表示不是隶属于西晋的,便在公元386年改国号叫“大魏”,史称“北魏”,不再称王而称皇帝,不再称单于而称“可汗”了.398年, 迁都到平城(现在的山西大同).439年,把华北各族的政权(五胡十六国)都并吞了,和东晋对峙,成了南北朝的局面.495年,迁都到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留在东北地方没有汉化的,现在称为锡伯族了.清朝他们作为边防驻军,被派到新疆去,所以现在分布在东北和新疆.

  代国的逃亡奴隶木骨闾,跑到漠北,纠集了许多逃亡奴隶,投到纥突邻部,组成了一个部落,很快发展起来.他儿子车鹿会正式宣布他们的部落叫“柔然”,这是350年的事.376年,前秦灭了代国,漠北各部落就在柔然统治之下了.386 所拓跋珪建大魏国以后,盛乐便受到威胁.391 年大魏的皇帝拓跋珪不得不征调大批军队出征柔然.《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正是说的这一件事.
  经过十年鏖战,柔然的首领社崘带着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太山败退到漠西(新疆北部),从而漠西和中亚的各部落都成为柔然统治的属部了.北魏的军队向东进击,曾消灭了柔然的残部,在退出漠北之后,这一带仍被柔然所占领,成了一个东到大兴安岭、西到中亚的大国.公元402年,社崘也称可汗了.
  北魏为了防守,在沿边设了六个军镇,派兵长期驻守,不再临时征调军队出征了.六个镇是:沃野(五原西北)、怀朔(固阳西北)、柔玄(兴和西北)、武川(武川境内)、抚冥(武川东北)和怀荒(张北).
  两国之间时战时和,也曾互相通婚.柔然可汗兄弟叔侄之间为争夺可汗的权位经常发生内讧,国势几经盛衰.第七代柔然可汗予成,也称皇帝,规定了年号.可以说,当时中国有三个皇帝:漠北一个柔然皇帝,华北一个鲜卑皇帝,江南一个汉族皇帝.

  由此可见:
  (一)《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三)当时北魏的都城是盛乐(和林格尔),离黄河很近.当时调来的军队就集结在黄河边上.
  (四)黑山是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喀喇和硕山.
  (五)燕山即燕然山,是杭爱山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