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39:31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史记是如何写人的?史记是如何写人的?司马迁一、精心选取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对于这一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通过司马迁在《留侯世家》里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进行了解.司马迁写道:“(张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司马迁 一、精心选取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对于这一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通过司马迁在《留侯世家》里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进行了解.司马迁写道:“(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张良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的人物,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谋臣,他平时对刘邦谈论天下的事绝不会少,但司马迁把张良和天下兴亡无关的言行,这些不足以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的因素都舍弃不录.这句话虽然是司马迁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方面的一项总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他的生平活动总是很多的,那么在人物传记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写到传记中去,主要应该选择那些对这一人物来说,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只需能够说明和表现出他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就可以了.相反地,如果有闻必录,巨细不分,反而会模糊人们对这一人物的基本认识.因此,严格地取舍材料,可以说是能否成功地写好一篇人物传记的关键.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是十分精于材料的取舍和选择的,在他写的传记中,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如《廉蔺列传》仅用完壁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事例来写蔺相如,《李将军列传》以三次战斗为主要材料构成李广的一生,《孙子吴起列传》以吴宫教战塑造孙武其人,《张释之冯唐列传》,也只用几个生活片断,就写活了二人.因为作者要表现的是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与无私为国,李广的善战与过人的胆略,孙武的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张释之、冯唐的犯颜直谏与大公无私.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对一些琐屑之事特别感兴趣,如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见仓鼠、厕鼠掠治,韩信胯下受辱,以及刘“大丈夫当如此”的感叹,项羽“彼可取而代”的壮语,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嗟叹.这些材料的选择,用文学的原理来说,实在接近于典型化的手法,即用典型事件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司马迁写的是历史人物,必须根据历史事实,对人物事迹是不能凭空虚构的.但在刻画人物时,却精于判断.司马迁善于在一个历史人物身上发掘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判断出他的主要倾向而给以公正的评价.因些,司马迁所写的史传,既形象鲜明,又深刻动人,且又本着历史事实而不损害人物的历史真实性. 二、运用“互见法”,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创造了“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造的一种述史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靳德俊先生总结为:“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人物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在本传中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他传. 这样,司马迁必须更加讲究选材,筛选出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这也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 司马迁运用互见法塑造人物最成功的例子是《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刻画了刘邦的适应时势、知人善任、宽厚为怀、机智有谋略的一面,突出了刘邦政治家战略家的形象.而对于刘邦的缺点,只是轻轻提点而已,如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秉性时只用了“好酒及色”四字.然而在《项羽本纪》中,则毫不留情地记载了刘邦的许多流氓无赖之本性.《项羽本纪》中记载: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① 再如“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② 同样的,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则塑造了一个才气过人的盖世英雄的完美形象,而对于项羽的缺点,也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在《高祖本纪》中,则补叙项羽的“所过无不残灭”等暴行;刘邦列数项羽十罪,则代表了司马迁对项羽缺点的集中批评.《高祖本纪》中记载汉王数项羽曰: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③ 当然,了解刘邦,还可参见《 留侯世家》 、《张丞相列传》、《佞幸列传》等传记;认识项羽,还应参照《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鲸布列传》等篇,多传互见,相得益彰,只有将这些传记结合起来读,才能见出刘邦与项羽的完整性格.总之,有了互见法的运用,司马迁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得更完美,性格更鲜明,这对于叙事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艺术法则. 三、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的性格志趣与未来,使人物形象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史记》人物传记中对人物的描写,固然主要是描写他们的重大社会活动,是靠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但《史记》中也描写了一些似乎离主要事件较远的琐事,有些看似闲笔,但却在展示着人物思想性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小事”的描写,有助于使人物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有些“琐事”还往往使人见微知著,预示着人物日后发展, 《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 陈丞相世家 》写陈平为里中社分社肉甚均;《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得食于漂母及甘受胯下之辱,等等.这些细节实无关史事之大体,然而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它们常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好尚、志趣、抱负,由此勾勒出人物性格的基调,或由此透露出人物性格的逻辑走向.章学诚说:“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这一点,的确见出司马迁巧运之匠心. 《萧相国世家》写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众人不服.此时:高帝曰: “‘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④ 群臣皆莫敢言.刘邦的“功人”“功狗”之说,语言粗俗,透露出一股乡野无赖之气,仍然是刘邦的性格特征.而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萧何与众人的区别,又非常形象准确,显示出刘邦在粗俗之中所具有的才智,善于用巧妙的方式折服众人.这又是刘邦的本质特征.这一细节,深刻表现了人物性格.生动、真实而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在《史记》中的确俯拾即是,又譬如《韩长孺列传》: “其后(韩)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田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⑤ 事件本身颇具戏剧性,而其中的细节就很合乎人物性格.田吏之言,显示出下层吏卒的粗野和小人得势时的张狂.韩安国之行事,又表现出忠厚长者的个性.《万石君张叔列传》写万石君父子: “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⑥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⑦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⑧ 万石君父子是谨小慎微的典型,司马迁给他们的评价是“无他大略”,唯“恭敬无与比”、“文深审谨”,上举几个细节,便将他们的性格刻画得维妙维肖. 四、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司马迁写人,总是用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形象.与先秦史传文学作品相比,《史记》的情节更加完整,往往可以独立成篇,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在前面举过的许多名篇如此.如《项羽本纪 》《吕后本纪》、《孙子吴起列传》、《田单列传》等.就是一些轶闻轶事,司马迁也写得首尾完整,自成一章.请看《司马相如列传》中“琴挑文君”一节: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之临邛,从昆第假贷犹是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便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会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其乃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⑨ 故事从相如琴挑写起,经文君夜奔,王孙发怒,文君当垆,相如酤酒,翁婿和好几个情节,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其情节完整,简直就是一篇小说.再请看《滑稽列传》中优旃的故事: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⑩ 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这一情节比较简单,只写一件事件,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同样交代得分明有序,由此可见出优旃的聪明.作者写来,人物声口逼肖,情态宛然,故事性极强. 从先秦到两汉,史传文学从对人物的粗略勾勒变为对形象的细致刻画,从按时间顺序“随举一事”叙述发展到“包举一生”之行事,司马迁已经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了,历史的运动也就溶化在这些故事情节之中.一部《史记》,就是几千年历史人物的故事集.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强化了中国古代史学上以形象和情节解绎历史这一特征.《史记》是史传文学作品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 的楷模.《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少传记中的曲折情节,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已开始运用.《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取材的对象.如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 》以及后来的《东周列国志》,人物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戏剧方面,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 多种.在散文方面,《史记》的文章风格、写作技巧,尤其是平易简洁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不令后代散文家倾倒,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文风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