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全文七年级下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5:30:18
巍巍中山陵全文七年级下册
巍巍中山陵全文七年级下册
巍巍中山陵全文七年级下册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先后在此建都.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明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民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嵯峨的峭石巉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经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陵园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距灵谷寺、西距明孝陵各约1千米,其间以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浏览区的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至陵园前长6千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末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园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间三楼琉璃瓦顶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由这条墓道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有一个面阔三间的小屋,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的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这是一座平面方形的亭式建筑.亭内在龟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700米,垂直高差为73米.其间有392个踏级.祭堂是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它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其下面明间的双檐连接处刻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室内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祭堂后面是高8.4米,直径13.7米的墓室,墓室中央砌有圆形凹穴,穴中安放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隆,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墓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还种植了梅、玉兰等花木. 中山陵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中山陵建成以后,吸引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瞻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精心的维护,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