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座名桥,包括桥的名称,修建时间,地点,桥的特点,与桥有关的故事等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9:28:43
求两座名桥,包括桥的名称,修建时间,地点,桥的特点,与桥有关的故事等内容.
求两座名桥,包括桥的名称,修建时间,地点,桥的特点,与桥有关的故事等内容.
求两座名桥,包括桥的名称,修建时间,地点,桥的特点,与桥有关的故事等内容.
1、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特点一“券”小于半圆.中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特点二“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特点三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故事:
传说赵州桥上的仙迹,主要指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驴蹄子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道沟印和膝盖跪下的膝盖印;鲁班为救石桥跃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顶石桥的手掌印,这些仙迹常常成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最有趣内容之一.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广济桥 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建于1171年,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全部展开
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广济桥 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建于1171年,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收起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
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
全部展开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
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1. 即西渭桥。汉武帝建元三年始建(公元前138年),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是汉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颌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在唐代,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