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1:36:50
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蚕纹刻划与蚕丝发明7000年绳子有苇席到“编织原理”到系统的“纺织技术”河姆渡发现的四对盅形牙雕,其蚕纹栩栩如生,结合同一遗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显

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
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

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
蚕纹刻划与蚕丝发明
7000年绳子
有苇席到“编织原理”到系统的“纺织技术”
河姆渡发现的四对盅形牙雕,其蚕纹栩栩如生,结合同一遗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对蚕业生产的文化反映.
尽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发现了蚕蛹装饰,河北正定南杨庄出土了陶质蚕蛹,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也发现了有许多蚕形昆虫的双联陶罐,江苏梅堰出土了蚕纹黑陶,……丝毫动摇不了河姆渡丝绸文化的王者地位,我们可以推断,河姆渡——小黄山区域是中国蚕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细不一用的绳子,小者只有两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据专家考证,粗绳是用韧性较好的树藤、树枝做的,较细的是用葛、麻之类的长纤维鞣软后“搓”成绳子.
别看一个“搓”字,实际上是纺织原理中的“加捻”,用双手搓绳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无论是原始的纺轮,纺织机械,还是近代的纺锭,都离不开河姆渡人发现的“搓动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还是“加捻原理”的发现者.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上百件之多的苇席残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苇席的编结、编织、搓捻、结网我们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篮子、炕席、筐、网、笼、草帽……等等,说明在河姆渡已相当有规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带是编织业的发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编织原理”的发现者.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纺织,纺织纺织,顾名思义,“纺”就是纺线,“织”就是纺线织成布,绳子“搓动原理”成就了纺线技术,苇席的“编织原理”成就了织布技术,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纺织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从“搓动原理=〉加捻原理”,从“编结原理=〉织布原理”,史前小黄山、河姆渡一带的先人系统地掌握了纺线、织布的技术.
(四)纺轮织具与“原始织机”的发明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许多陶制、石制、木制的纺轮,其形状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圆饼、梯形……此外还有骨梭、骨针、木纬刀、木织轴、骨机刀……等原始织具,由此著名丝绸考古专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复原了由纺轮、经杆、机刀、梭子、布轴、经轴、综杆组成的原始踞织机——水平腰机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教授则根据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发现的一整套原始腰机部件玉饰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发明“原始织机”的构想.
柴尔德曾经指出:“织机的发明是人类发明天才的一大胜利”.
古越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已发明了古老的踞织机,对人类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是这种踞织机在我国历史上延用了数千年之久,对中华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它不亚于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对文明进步起了非常大的推广作用.
由此可知,古越河姆渡人不但最先发明了搓动原理,加捻纺线原理,编造原理,织布原理,掌握了系统的纺织技术,而且还发明了最早的纺织机,除了早有盛名的稻米文化,更是丝绸纺织文化的摇篮.
(五)7000年的海上丝绸之路
河姆渡遗址中曾经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浆(现藏于浙江博物馆),这可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浆.此外,河姆渡文化中还挖出了许多石斧、石契、石凿以及有段石锛,它们为砍木、刳木、刨木制造独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为了主宰海洋,开展丝绸、稻米贸易与渔猎,已开始“刻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海上(水上)丝路的航行.而据美国、法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等许多著名史学专家研究,以这条远古史前的海上丝路为代表,把古越的石锛、石器、陶器、稻米、丝绸纺织、断发文身、铜鼓纹饰……等一起带到了菲律宾、波罗洲、苏拉威西、社会岛、库克群岛、夏威夷、塔希地岛、日本岛、新西兰、复活节岛……甚至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可以说太平洋文明圈与古越河姆渡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明传播而不是以贸易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出现以后暂以丝绸命名,也许更多的是石器、印纹陶器、断发纹身)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早已在发挥作用了.
对于河姆渡文化而言,其生产工具除纺轮、纺织机外,更为突出的还有大量的石锛、石斧、石凿,其中第到第四期共有(427+278+119+122)=1046件各种各样的石器,由于河姆渡的稻作农业非常发达,还有骨耜,以及锯齿状骨器作为收割工具,这些长柄的骨耜,代表了河姆渡农业生产工具的更高形态.
除非常发达的耜耕农业外,还有非常丰富发达的动植物文化,家畜饲养文化,如家畜有猪、狗、水牛、水龟……,农作物有稻米、 瓜、菱、葫芦……等等,此外河姆渡发现的一千多件形态各异的陶器、上百件木器等也反映了河姆渡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而从文化传播角度看,特别是从北路影响中原、山东、朝鲜、日本方向,可能更多的是稻作、丝绸,家畜饲养,而影响西南、东南亚、南洋、大洋洲之南线,更具代表性的是石锛,舟船、印纹陶器,干栏式建筑,有外国专家认为有段石锛、印纹陶器是远古百越文化影响西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诸岛的主要标志,因此,更运古的蒙昧时代——前丝绸时代某种意义就是“石锛之路”,“干栏式建筑之路”,“木桨舟船之路”,加上稻米之路,耕耜之路,语言之路、家畜饲养之路……一起形成了一条复合的史前“江南丝绸之路”——海上丝路与水上丝路.这条路特别是由于石锛对南太洋诸岛、大洋洲的影响传播,有人谓其是“石锛之路”,也有人由于其非常发达的稻作文化,称其谓“稻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