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1:52:53
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
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
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中学生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生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生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生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中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中学生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中学生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中学生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妄自骄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