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6:03:04
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日本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及其特点日本的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

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
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

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和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
日本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及其特点
日本的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的精神,文部省于1998年11月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本文围绕日本课程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和文部省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对日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特征及其意义做些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战后的几十年中,日本大体上每十年就要对《学习指导要领》修订一次.特别是80年代中期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以后,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重视.针对日本教育面临的偏重学历、过度的考试竞争、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的划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问题,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应朝着尊重个性的方向改革.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日本于1989年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订,在小学低年级以综合性更强、更重视体验学习的《生活课》代替《社会科》;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等.
此后,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将"临教审"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并于1996年8月发表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指出,面对今后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该报告强调,今后日本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必须使教育由注重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的学校课程进行改革:1.精简那些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内容,严格筛选基础和基本的教育内容,削减课时;2.通过加强课程的弹性化,改善教学方法,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推进个性化教育;3.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格,应重视志愿服务,自然体验等活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体育运动;4.适应国际理解、信息、环境、志愿服务等综合学习和课题学习的需要,设定"综合学习时间",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根据上述建议,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从1996年8月开始,就课程改革的方针、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科教育的内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分别于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发表了关于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中间报告、最终审议报告.文部省根据这些报告,着手修订课程标准,并于1998年11月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课程改革集近十几年来课程改革之大成,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教育,是近年来日本教育界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校教育观,也是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课程审议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日本青少年发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在道德和价值观方面表现为,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学生社会性发展欠缺,社会规范意识低下、自立迟缓,因而欺负弱小、逃学、暴力等青少年行为问题时有发生,一直未得以解决.在身体健康方面表现为,肥胖儿增多,学生体力和视力下降等.尽管根据近年来国际评价协会的调查结果,日本学生的学力水平还保持了较高的水准,但不能否认在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度重视知识灌输教育,缺乏适于不同孩子学习的课程,部分学生对现行的课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单一的接受型学习,难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日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等.而这些现象既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关,也与目前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相关.
适合儿童生长和发展,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两大基本主题.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解决一系列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适合孩子的发展,也要面对一系列社会变化和问题,努力通过改革,充实和完善学校教育内容,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面对日本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教育课程审议会认为,当前日本学校教育要努力解决以下主要课题.
1.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社会中,面临着日本出生率降低和进入老年社会的实际状况,必须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伦理观,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2.适应国际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于国际社会的需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民族、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3.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进展,展开多样的信息和计算机教育,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加深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
4.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理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力.
依据上述认识,教育课程审议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任务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小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具备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具有丰富的人格,在接触自然、社会、人和文化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个性,培养自立意识.在此基础上,初中的基本任务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学生能切实掌握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格,发现、发展自己个性和自立意识.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义务教育的目标,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确定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使各个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创出有特色的教育.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解决现行课程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过度的"应试教育"和竞争、评价标准单一、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等;
2.要使学生掌握人类永恒(贯穿于各个时代)的价值观,培养其同情心、正义感、奉献精神及对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热爱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础的内容;
3.为使学生灵活地适应社会变化,要使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为主的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其个性,重视4.以学校五日制的实施(2002年开始)为契机,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构学校的教育内容,要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学习,并适合其终身学习和选择的需要;
5.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基本能力和基础内容的学习,要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原则出发,严格精选教学内容,转变以知识的量来衡量学生学力的学力观;
6.改善学习指导和评价方法;必须改变从前偏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改进从知识的量上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学习过程、学生的优点、可能性和进步状况的评价;
7.根据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善课程管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编制和实施课程的自主权.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定位分析
冯增俊 华南师范大学
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政策成了基础教育得失成效的关键.
一、中国基础教育与政策定位
所谓教育政策定位,就是制定基础教育政策的出发点、目的考虑或关于轻重缓急的基本设计.在这里,教育政策是一种广义上的界定,并非特指那个法规.中国基础教育的政策定位分析,有三个最基本要素:一是教育,即首先必须是教育的政策;二是作为基础的教育,即这种政策必须是为中小学服务的,与高等教育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即这种政策还必须关注和考虑中国现有的具体实际.所以在制定政策时,离开教育不行,不重视作为基础的教育也不行,而离开中国实际的基础教育更不行.这三个因素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独特的政策场境,理不清这种场境,就很难对政策的定位作出明智而准确的判断.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政策定位不清有很大的关系.
之所以政策定位不清,会致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很大困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政策权限所决定的.基础教育由政府统包,政府全部把握了基础教育发展与毁败的大权,而在更大的意义上.政策代表和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有了重大发展,这首先是教育政策上的变革,是教育政策的功劳;同时,中国教育中仍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也是教育政策上的失误所致.因此,中国基础教育的得与失可谓为一种政策的功与过、得与失.中国教育上的公平与平等,也是由政策决定的,也属政策性平等和政策性不平等.政策对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种关键性的要素.
中国基础教育正在稳步向普及义务教育迈进,但是政策定位仍不明确,中国是后发展型国家,教育仍很落后.这种落后是全面的,基础教育要抓,职业教育要抓,高等教育也要发展,处于全面出击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应如何定位?中国实现的九年普及义务教育,是否只是要把学生装进课堂中去就行了?而普及之后,基础教育的选拔型模式必然要向大众型转变,那么政策定位的座标应当有何种取向?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在即,这将对基础教育带来什么影响,其政策又将如何调整,应作何种定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正面临新世纪的严峻挑战.中国基础教育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眼界放到10年、20年以及30年之后,这些都应当是政策定位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定位失点分析
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坚持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也存在着重大失误,以下仅分析四点.
(一)颠倒的基础——是基础还是专业
基础,是指最基本的、最初的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基础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基础”理解有误,实际上在现实中是颠倒的.一是基础已不再具有原韧性,而已经赋予了很强的专业性特征.一年级学生解一道题需演译出许多种怪诞的解法,不说初学者,就是成人也会立时被悟住.这已不是基础,而是地道的专业.语文连一个字第几划是撇是捺,都设计得极为专业,且还给出非常专业化的名称,几近文字专业语言学,既干涩又难懂,很难想象是为6岁儿童而设.想起领导美国60年代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的大教育学家布鲁纳为五年级学生编写的《人类学》课程,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连成人都读不释手,真可谓天壤之别.二是对重要性理解偏差.重要是指发展和学习而言.但中国基础教育却把考试科目列为重要,对语文、数学加大份量,不断加深难度,强化了学科专业性,造成了以书本为中心的“窄而深”的课程设计,与美国中小学“浅而广”的课程设计恰好相反.实际上,例如数学,除了少数数学专业工作者外,当下50多岁的社会工作者几乎只有小学毕业的数学水平,甚至某些小学数学题都可能答不上,可见对一般人来说是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的.根本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施予如此高深如此专业化的数学“基础”教育.还必须说,这种七拐八弯的解题,一部分在学生长大些后自然会懂,而大部分是没用的,之所以要这样编,不是出于对八股的幽思,就是要显示编者专业上的出人头地.三是偏离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教育设计偏离学生发展实际,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小学生要粗通马列主义,但大学里则给大学生们上讲文明礼貌的课.这是发展上的颠倒!小学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却用大多数时间来搞艰涩无聊的题解和文字游戏,称为订“基础”.结果,到中学阶段该进行高水平思维性学习时却反过来背记外语单词,这对于错过最好学习阶段的人来说,外语成了最难学习的东西,这种发展性的颠倒,造成了巨大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浪费.这种基础教育政策定位应当反思.
(二)失衡的英才教育模式——重精英还是重普及
近来,大声疾呼要培养英才之声不断,对所谓素质教育、就近入学、普及教育提出密告,认为应突出教育的选拔性,主要发展重点中小学.这深刻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在如何推行全民教育与英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与选拔人才上定位的摇摆.
世界是不平衡的,重点与非重点、英才与庸才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么产生这些重点和非重点学校、英才和庸才的.美国现代化学者H.瓦尔马认为,现代化的社会的人的发展有五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人发展的合理性.如果在一个国家中哪些学校是好是坏,是由政府来划分的,是政策性重点,用政策来规定哪些学校是重点.政策造成了英才和蠢才,实行强制性分流,那么这种人才的发展是不合理的,这种人才的分流很难真正选拔出栋梁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对人的发展是不合理的,人才的分流很难真正选拔出栋梁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人的发展上,基础教育政策定位涉及到学校模式转型问题,即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是坚持选拔型还是转向普及型,或者是坚持传统选拔还是倡导自由选拔.传统选拔强调办学目的只是为了培养少数英才,重在英才,而且只要英才,注重锦上添花,主张集中财力重点投资办几所示范学校;而自由选拔则重视全体学生的教育,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不同人才在通过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可列出下面式子:
1.传统选拔=强迫性选拔-定向选拔-单一性选拔=单一(或考试)精英
2.自由选拔=主动性选拔-市场选拔-机会(或发展)性选拔=多样精英
以上可见,传统办学模式注重通过考试来进行淘汰性选拔,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放在培养尖子上,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发展需求.而新的选拔是在全体学生自由发展下的选拔,前者是通过高考训练,获得的考试精英,即单一性精英,而后者是非指定性选拔,是根据个人发展可能和多元智力发展需要的自由性选拔,由此产生的是各学科门类的高手.因此,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必须在重点与平准化、精英与全体之间作出选择.
(三)僵化的一统——是公平还是差异
中国基础教育是在一个幅员广阔的疆土上进行的、尽管一直都在讲多样性,但实际上,中国基础教育政策都是一统的,单一旦具控制性,不仅统一学制,统一大纲,统一管理,还统一收费.其主要原因恐怕是认为基础教育都是义务教育,儿童发展相同,学习方式相同,经费也由国家包起来,因而政策也必然是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公平.这显然也是一直都在强化规范的结果.这种僵化的一统带来了许多政策上的问题.首先是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既不能使城市带动乡村.也无法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即无法遵循先由人的现代化到经济现代化,再到国家现代化的当代社会发展逻辑,从而能通过教育来推动农村城市化,也无法把农村过剩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支持城市现代化发展.当下中国缺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力,由于现在农村人口素质过差,农民进城必然会带来各种城市问题.其次是发展上扶贫与赶超的政策定位.城市基础教育重在超越,而农村基础教育重点是普及,过去反复强调扶贫为重,尤其是“希望工程”,但大多数教育扶贫只是把学生送出农村和山区,并没能改变山区面貌.基础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差别还在于,农村四年级儿童开始料理农务,小学毕业就生产,城市儿蛮高中毕业尚且不能谋生.能否打破农村小学生只准在课堂中背书,不能学习农业知识的禁区?这急待政策定位上的转变.再次,政策性不公平现象突出.一是高考本是以公平为存在理由,但由于大城市集中较多高校,划片招生使大城市400多分就可上大学,而农村则要500多甚至600多分,这就在基础教育中造成严重的政策性不公平.二是国家统一收费.也使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富裕人群与贫困人群造成了更大的差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问题将日益严重.这种政策上的一统,也是造成全国基础教育无特色的重要原因.过去扶贫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推行教育扶贫,而现在许多地方推行教育扶贫也未见成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改革教育,那为什么不改革呢?关键是一统制的教育政策定位之失败.
(四)极端化的考试——要模式化还是多元智力
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定位的中心是考试,考试和分数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概念.所有课程中,凡考试科目则课时最多,小学一二年级课程统计表明,语文数学课占一半,英语则其次,三种作业每天2小时以上.所有课程设计,也是按考试方式展开的,从各个方面对重点概念进行反复的练习,生怕那一点没顾上,甚至挖空心思来强化某些重要内容.所有的教学内容也是根据考试的要求来选编的,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以测验与考试构成,从各个层面反复地强调和深化着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一个人若不经过专业训练,是无法解出这些题目来的.正是这样就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窄而深”的课程体系,学习成了一种繁琐干涩的活动,毫无兴趣而言.这实际上也正是青少年厌学的一大原因.
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几乎是在高考的要求下开展的,统一大纲、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结果是塑造了统一曲模式化的思维体系,统一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考出来的只是单一的高考英才.华南师范大学附小是广东省唯一的一所省管小学、著名老校,一位特级教师讲数学的一道题有三种解法,与标准答案的两种解法不同,结果十多位学生因为这道题上不了华南师大附中,给教师和校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极端化的考试下,学习的要诀就是加压,语文数学一般人是应付不下来的.看似宽松,实际上控制严密的课堂中,考试这一幽灵正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使教师、家长、领导陷入其中.一名著名教育学家到一所乡镇中学去调查、校长提出座谈,随行人员本以为可以让教育家宣传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料各位教师和组级长们不约而同地提出的全部都是有关高考命题之类的问题.这即是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政策下的教育实际.
三、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定位原则与策略
从以上可见,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必须应对其政策进行调查,走出从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彻底割裂连接于科举制的脐带.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定位原则至少有三.
(一)遵循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基础教育政策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是内在一致的,这样既符合发展要求,也应产生发展的功效.简言之,基础教育政策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与发展相悖的状况.一是改变教育是按知识体系来展开,知识体系是技考试来选取的方式.二是改变基础教育把每个学生都放在统一模式中塑造的教育方式.三是改变基础教育中课程设计与学习发展相颠倒的现象,转变语文、数学的教育方式,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在那个阶段应当发展的发展起来,首先应重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其次应重视学生发展的最佳期,再次是打破平均主义课程体系,按学生发展实际,推行A、B、c三种程度分班教学,不同科目按不同录取标准(而不是到考试时分三个层次来考).四是根据现阶段儿童发展实际,变六、三、三制为五、四、三制或九年一贯制.
(二)遵循基础教育特点的原则
基础教育的工作规律就是必须按基础教育的特点来制定基础教育政策.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一是基础性,这种基础是儿童的基础、而不是成人的基础,儿童是要学知识的,但不在发展之前就进行生硬的训练,更不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无穷无尽的题海训练,儿童应当学习他们发展需要的知识.二是活动性,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应大力倡导在非正式方式中进行知识教学,通过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全方位性,即在基础教育中,各种教育都应当是全面的.因此,基础教育应强调学校教育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强调教育各部分的共同作用,强调教师的全面素质,也强调知识的全面贯通和教育手段的全面运用.因此,政策定位应鼓励这种综合发展,中小学阶段不能过于偏重所谓分科,或偏重单科,即使在中学阶段也应注重综合学科和综合性教育.
(三)遵循中国实际的原则
根据中国基础教育地区差别较大的情况,基础教育的实施主要应由各省把握,放弃大一统制,允许多元化.一是改革高考制度,变统一高考为地方高考再变为各校自行招生.二是变统一大纲为一般指导,各省对基础教育都可以有相应的学制安排和指导标准,可以对中小学学习内容、课程设计作出新的调整.三是可以由各省决定办学体制和教育结构,允许公办学校转为私营.特别是中国幅员辽阔,各省情况复杂,一统的办学体制以及收费政策极大地限制了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应当由国家把经费包起来,但是当国家尚不富裕时,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应正视现实.承认目前财力有限,没有理由在政府没钱时也一定要把经费包起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仍较落后,能把世界1/5人口的教育办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因不可能)把发达国家在数百年间达到的目标要我们几年间就能达到.因此,中国基础教育的收费政策应有以下考虑:一是收费原则,先用现有财力解决部分交不起钱上学的儿童的交费问题,使他们免交或少交些钱;其后是财力许可才全部包干义务教育的基本收费.二是制定灵活的教育收费标准,按学生家庭经济申报分1-6级实行从全收到全免收费政策.三是准许特殊教育服务收费,使以往暗收费为明收.这部分收费主要应用于学校发展,也可使全体学生受益.收费政策已关系到教育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发展,不说用一种政策可以管一个国家,就是管一个省都是非常危险的.以广东省为例,1996年实现了“两基”,但仍遗留下大量问题.第一是普及水平低,仅仅是把学生装进了课堂而已,现很多小学每班都在60多人,甚至70人,初中也不断爆满,高中需求也日益剧增.第二是质量令人担忧,爆满的班规模使教育质量无法提高,群众意见很大.第三是政府财政根本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常规发展的要求,即使是惠州市这类中等地区政府财政也仅能拨出50%的人头费.因此,适当调整基础教育的收费政策,对中国基础教育能否定出目前困境有关键性意义.
中国基础教育关系到干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繁荣昌盛.无论是公平还是效率,平等还是不平等,都必须以民族的未来大局为重,中国基础教育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如何使之加油推动,反过来变人口压力为人口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国家教育政策定位必须考虑的重大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