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为背景谈谈韩非的 法 术 势的理解简介 5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20:53:46
结合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为背景谈谈韩非的 法 术 势的理解简介 500字左右
结合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为背景谈谈韩非的 法 术 势的理解
简介 500字左右
结合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为背景谈谈韩非的 法 术 势的理解简介 500字左右
世人总是误解法家,其实法家分为三层,其一为法典,其二为权谋之术,其三为造势用势.第三层才为法家的精髓.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而法家精神和实际成就最大的则是李斯.其帮助秦王取得天下 ,统一中原.
制定法律:“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同时韩非子还补充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一国之内为善的人不计其数【这是使社会太平的因素】;使少数作恶的【这是社会动荡的因素】)人不作恶,国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国,是依靠众人的力量并使(那小部分作恶的人)去除恶.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不要老是着眼于提倡好的道德,而应致力于建立(那管理少数作恶者的)条文.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以法治民,社会就会天下太平,而只以宣扬好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徒劳的.
循名而责实: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而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其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君王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人去担任某项职务.“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这样,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
因此,总的说来,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
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在哲学上,用唯物主义观点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认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这种把“参验”作为判别知识真伪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