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4:50:15
第九首第九首第九首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夸父诞宏志》赏析(摘)黄叶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①,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②?余迹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释】①虞渊:即禹谷,

第九首
<读山海经> 第九首

第九首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夸父诞宏志》赏析(摘)黄叶飞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①,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②?余迹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释】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倾河:把河水倒干,即饮尽河水.③余迹:本意为遭迹,此处兼指夸父之遗愿.邓林:古时邓、桃二字音近,邓林即桃林.
【赏析】
《山海经》一书记载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其中《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所载夸父追日的神话更饶奇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大荒北经》)
夸父追日的神话以绝妙天真的想像极度夸张地表现了先民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第九首即据此写成.但诗人不是一般地复述神话的情节,而是凭藉卓越的识见,运用简妙的语言,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评价,因而又有其不同于神话的审美价值.
神话反映事物的特点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因此,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此诗对夸父追日其人其事的歌咏,自然也是一种含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歌咏.诗人之言在此,诗人之意则在彼,所以不像直陈情志的诗那么容易理解.但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现在我们就采取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方法,试探一下这首诗的意蕴.
开篇二句咏夸父之志.《大荒北经》原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言外似乎还有点不以为然的意思.诗人却说:夸父产生了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
“俱至”二句咏夸父之力.《大荒北经》原有“逮之于禺谷”一语,诗人据此谓夸父和太阳一齐到达了虞渊,好像彼此还难分胜负,暗示夸父力足以骋其志,并非“不量力”者,其“与日竞走”之志也就确是“宏志”而非妄想了.本言胜负而不下断语,只用“似若”两字点破,故作轻描淡写,更有一种高兴非常而不露声色的妙趣.诗人对夸父神力的欣赏,也隐含着对一切奇才异能的倾慕.
“神力”二句咏夸父之量.《海外北经》说夸父“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想像一个人把黄河、渭水都喝干了还没解渴,似乎有点不近情理.诗人却说:夸父既有如此特异的可以追上太阳的神力,则虽倾河而饮又何足解其焦渴?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坚信的态度,把一件极其怪异的事说得合情合理,至欲使人忘其怪异.在诗人的心目中,夸父的豪饮象征着一种广阔的襟怀和雄伟的气魄,因而有此热烈的赞颂.
篇末二句咏夸父之功.《海外北经》说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想像夸父死后,抛下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固甚瑰奇悲壮,但尚未点明这一变化的原因,好像只是一件偶然的异事.诗人则认定这片桃林是夸父为了惠泽后人而着意生成的,说夸父的遗愿即寄托在这片桃林中,他的奇功在身后还是完成了.意谓有此一片桃林,将使后来者见之而长精神,益志气,其功德是无量的.诗人如此歌颂夸父的遗愿,真意乃在歌颂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意蕴是非常深广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生前虽未能施展其才能,实现其抱负,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产品,诸如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气节,正直的品质,以及各种卓越的发现和创造,往往沾溉后人.非止一世,他们都是“功竟在身后”的人.陶渊明自己也是一个“欲有为而不能者”(《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少壮时既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忆我少壮时》)的豪情,归耕后复多“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白日沦西阿》)的悲慨,他在读到这个神话时自然感触极深而非作诗不可了.所以在这首诗中,也寄托着他自己的一生心事.明代学者黄文焕评说此诗“寓意甚远甚大.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古者,皆夸父之类,非俗人目论所能知也.胸中饶有幽愤”(《陶诗析义》卷四),这是很有见地的.
用神话题材作诗,既须顾及神话原来的情节,又须注入诗人独特的感受,并且要写得含蓄和自然,否则便会流于空泛和枯萎,没有余味和生气.陶渊明毕竟是“文章不群”(肖统《陶渊明集序》)的高手,他把神话原来的情节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平淡的言辞中微婉地透露出对夸父其人其事的深情礼赞,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诗意的感发,从心灵深处涌起一种对夸父其人其事的惊叹和向往之情,并由此引出许多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怡悦.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内篇》).陶渊明此诗可谓真正达到这样的“至处”了.

第九首“夸父诞宏志, 乃与日竞走”, 借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 歌咏失败的英雄,寄托对某些政治斗争中的失势者的复杂感情。按《大荒北经》称“夸父不量力, 欲追日景, 逮之于禺谷”,又《海外北经》称夸父“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传说夸父死后化为夸父之山, 与之相应的遗迹则为其弃杖所化之邓林。而夸父山和邓林遗迹之究竟何在, 对解读此...

全部展开

第九首“夸父诞宏志, 乃与日竞走”, 借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 歌咏失败的英雄,寄托对某些政治斗争中的失势者的复杂感情。按《大荒北经》称“夸父不量力, 欲追日景, 逮之于禺谷”,又《海外北经》称夸父“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传说夸父死后化为夸父之山, 与之相应的遗迹则为其弃杖所化之邓林。而夸父山和邓林遗迹之究竟何在, 对解读此诗至有关联。唐以后人附会其地在今湖南乃至广西境, 实不可信,据《中山经》载, 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 名曰桃林[26],是广员三百里, 其中多马。湖水出焉”。据说周武王平定天下后放散马牛于此,故郭璞注称“桃林, 今宏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 饶野马山羊山牛也”。后《水经注》亦称“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 武王伐纣, 天下既定, 王……放马华阴, 散牛桃林, 即此处也。……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 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27]。根据郭璞注和《水经注》,桃林在今河南灵宝西南,而夸父山在其南,为晋之上洛之地。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引《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材料与史籍所载刘裕西征关中路线相对照, 认为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缘洛水岸有桃林、桃原之地名, 故“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 或上洛, 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而桃源传说之素材亦取自“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28]。其论可佐证渊明此诗用夸父典,意中之夸父道渴而死处,是在北方关洛地区。渊明诗中所咏的夸父神话, 展现了夸父自不量力而与某种强大势力相抗的性格形象, 其中之寓意, 前人多认为和时事有关, 古直更明确提出此诗暗指东晋末年司马休之等人反对刘裕代晋而起兵之事。按史载, 东晋义熙十一年, 晋荆州刺史、平西将军, 宗室司马休之在江陵抗表起兵讨刘裕, 刘裕收杀休之在建康之子及兄子二人, 自领荆州刺史, 发兵亲征, 与休之等大战于江陵之江津戍, “休之大败, ……奔于姚兴。裕平姚泓, 休之将奔于魏, 未至, 道死。” [29] 司马休之以一己微小之力抗表讨刘裕之行事, 某些地方确有类于传说中之夸父, 后来裴子野作《宋略》评论司马休之之事, 以为其“动非其时”,“天方厌晋, 罔敢知吉, 己虽欲得, 无乃违天乎五运, 无不亡之”[30]。可见当时之人多认为休之是逆天而行, 其行为正属夸父不量力而逐日影也。而其逃奔关中, 后又北奔魏, 亦有类于夸父饮于河渭, 不足而北饮大泽的故事, 而未至道死之最后遭遇, 更和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十分相似。另外如前面所提到的, 夸父道死弃杖之遗迹是在关洛一带, 休之从关中奔魏半道而殂, 亦是在这一地区。从上述线索看, 若推断渊明在此诗中借夸父写休之之事, 不为无据。如将此诗与紧接其下的第十首诗诗意作一比较, 似更能看出这一点。
http://6ch.com.cn/data/articles/c06/17.html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