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主要考哪些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3:55:23
生物会考主要考哪些内容?
生物会考主要考哪些内容?
生物会考主要考哪些内容?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名词: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语句: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名词: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 、“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4、草原生态系统: 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 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6、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海洋,类 型多,分布各异; 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7、淡水生态系统: 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语句: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语句: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