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23:29:36
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曾国藩的四弟是曾国潢.  曾国藩屡次在家书中告诫曾国潢,要延续家风,

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曾国藩的四弟是曾国潢.
  曾国藩屡次在家书中告诫曾国潢,要延续家风,不建议他踏入官场.
  延续家风的曾国潢
  曾国潢(1820—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办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诚然,最初就父亲曾麟书来说,并非有意留下曾国潢持家务农,也希望曾国潢像其他几个儿子一样,科举成名,飞黄腾达,为曾族一门光宗耀祖.从而,曾国潢自幼就在父亲的塾馆读书学习.但他的天分不是很高,又因过早的担负起照顾祖父母及辅助父亲大人的家务重担,所以在科举奋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1842年,在曾国潢22岁的时候,他就有意离开家乡去外边去边教书边习科举之业.对此,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肯定曾国潢在详尽的家书中表明的志向,“其奋发自励之志,溢于行间”.进而,他开导曾国潢:你想出外,这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而,出外如果专心从师问学,那么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出外边教书边习举业,则“耽搁更甚于家塾矣”.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大约过了三个月时间,曾国潢经父亲允准与曾国葆到衡阳从师问学.曾国藩反复嘱咐他说:“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而且,还必须做到“从师必久而后可获益”,如果一年换一个地方,“欲求长进难也”.在约半年的从师问学过程中,曾国潢的确下过一番苦功夫,但求效之心太急.长兄曾国藩又在家书中告诫他:“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能有耐力、有恒心,坚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在长兄的多方开导之下,曾国潢注意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在诗文方面用功较勤.过了一年多时间,曾国藩对曾国潢在作诗方面的长进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又告诫他:“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再过整整一年时间,曾国潢等应试不中.为了让弟弟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曾国藩决定让弟弟中的一两人到他身边去深造.
  1845年10月下旬,曾国潢与曾国华双双来到京城,在长兄的督教之下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这一年多点的时间里,曾国潢在学业上有了大的长进.据曾国藩在家书中叙述说:“四弟、六弟皆有进境”;“四弟近日读书,专以求解为急,每日摘疑义二条老问”.同时,他又为“男煮药求医及纪泽教书独任其劳”.而且,在书法方面,曾国潢的进步也很快.1846年11月中旬,曾国藩因朝廷有“诰轴用宝”决定让曾国潢亲自将诰轴送到父亲大人手中.然而,曾国潢不愿放弃温习举业的大好时机而南归.曾国藩于是仿照曾国华捐纳国子监生之例,为其捐此资格,“四弟亦欣然感谢,且言愿意在家中帮堂上大人照料家事,不愿再应小考”.从此之后,曾国潢专心辅助父亲曾麟书照料家事,再也无意于科举之业了.
  自曾国潢于1846年底从北京回到家乡之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叮嘱他,要在家里好好帮助父亲、叔父管理家事,时时不离祖父左右.并且希望他在细心料理家事,督促弟弟们读书的同时,“须时时看《五种遗规》”,以培育自己主持家计的素质.“现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此后,如果假家中兄弟不和,妯娌不睦,后辈骄恣不法,都是你曾国潢这个做大弟的罪过.他反复告诫曾国潢责任重大,应当以身作则为子侄做出个还样子:“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曾国潢牢记长兄的嘱托,尽心于家事,并且处理的很有条理.在服侍祖父曾兴冈方面,他做到尽心尽孝.1848年7月起,曾兴冈已瘫痪在床,手足不能动弹,曾国潢日夜伺候不离左右.他在给长兄家书中表示:“其中不无艰难处”,但“为子孙应该如是也”.在督促诸弟读书做人方面,他则细心加以开导,毫无烦躁之情.1848年9月上旬,曾国潢去信给在省城的曾国荃和曾国葆,“伏望沅弟凡进场一切,或考或引见”,在仪表方面必需讲究,诸如要穿体面的衣服,到学院门口时须坐在轿子内不要轻易下轿:“一则可以静养片瞬,一则锋芒不使县露,免旁人生忌心”.1851年7月中旬,曾国华、曾国葆面临乡试.曾国潢写信给他们,反复叮嘱说“此时正当考试,应酬甚繁,又值夏天,两弟宜少渡河,保养身体,待乡试鏖战也.”弟弟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他都想法设法及时送到,尽到了父兄应尽的责任.在帮助父亲大人在乡间的交往应酬方面,他也尽力而为,妥善处理.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赞赏他“忠信见孚于人,可喜之至”,并且怀着兴奋的心情托付曾国潢:“此后进而乡党,远而县城省城,皆靠澄弟一人与人相酬酢.”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以及婚嫁各方面,他更是花费了更大的心血.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后,其影响很快波及湖南.湘乡境内相继发生几起小规模的会党起事,曾国潢立即帮同父亲曾麟书组织乡团,并配合湘乡知县前往镇压.当然,曾国潢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操持家务上.正如他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中表示:“弟初学农学圃颇能领略田园真趣.”1852年底,曾国潢随兄曾国藩前往长沙助理训练湘勇,兼治饷糈之事,后来,又随同到衡阳训练湘军.他办事老练细致,深的曾国藩赞许:“澄弟自到省帮办以来,千辛万苦,巨细必亲.在衡数月,尤为竭力尽心.”因其父曾麟书中风瘫痪,曾国潢只得离开军营归家尽心侍奉,同时兼办乡团.其父于1857年去世之后,曾国潢全面主持家务.为使在军中的兄弟无后顾之忧,他在督课子侄、谨守半耕半读的家风方面尽力按照兄长的嘱咐去做.因此,曾国藩在1860年2月的家书中动情的指出:“余敬澄弟八杯酒,曰‘劳苦最多,好心好报’.”此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多次告诫曾国潢,一定要督教子侄辈在用心读书的同时学做好人,绝对不能稍涉骄奢之境.同时,又多次提醒曾国潢,千万不要干预地方公事,亲友乡民有急难者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予以照顾周恤.总之,一定要做到有福不可尽享,“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土家风味”.越到晚年,曾国潢对兄长的教诲之言理解越深,在治家方面的成效也就越大.曾氏后裔之所以大都成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曾纪泽等兄弟辈能够做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曾国潢对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给予的多方关照、耐心督教是有极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