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故事附加读后感故事最好是散文,没有的话也行.能讲7分钟左右、还要一篇500字多的对应读后感,在周三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6:44:41
哲理散文故事附加读后感故事最好是散文,没有的话也行.能讲7分钟左右、还要一篇500字多的对应读后感,在周三前
哲理散文故事附加读后感
故事最好是散文,没有的话也行.能讲7分钟左右、
还要一篇500字多的对应读后感,在周三前
哲理散文故事附加读后感故事最好是散文,没有的话也行.能讲7分钟左右、还要一篇500字多的对应读后感,在周三前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2、安静给我睿智——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我会再读周国平的《安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