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自学提纲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7:19:01
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自学提纲怎么写?
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自学提纲怎么写?
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自学提纲怎么写?
最近看了一篇人物传记,也是我看过的第一篇由现代人写的人物传记,是由冯至先生写的,名字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说的是诗圣杜甫.写的很长,这当然是人物传记的一个特点了.看过之后,对传记主人公杜甫也颇有一番感怀,所以就借品评冯至先生这篇传记的机会感觉一下诗圣杜甫.
冯至先生这篇传记分为三个部分:《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冯先生在文章中开文没有记叙杜甫的“轻松”少年,结尾也没有记叙杜甫的孤苦逝去.而是从杜甫走向“梦想”写到他走向“民间”,也就是记叙他三十五岁之后的人生.《新唐书 艺文志》中有一部分写到了杜甫,还是在他祖父杜审言后面谈到的杜甫.《新唐书》回避了朝政腐败的事情,只是说杜甫早年科举考试失败,一直都没有被任用,而没有实说他是被排挤的.那么根据一些其他古籍中的记载来看,杜甫在三十五岁之前,也就是他来到长安以前是很平常的一个人,在他刚刚弱冠的时候就出了家门到各地去云游,在三十三岁的时候认识了李白.李白对杜甫的影响十分巨大,是李白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感染了杜甫,进而使杜甫对长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文人所特有的情怀.杜甫很想也如李白那样,入宫为官,这算入仕;又出外云游天涯,这算出仕.中国文人就是这样,既想念入朝辅弼天下,得到诸葛亮那样的“鞠躬尽瘁”,又想是庄子那样的逍遥自若.李白恰巧就表现出了这个样子来,然后就被杜甫所钦慕了.其实李白的人生并不是杜甫想象的那样,其实李白的人生状态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就是他想得开,或者是想不开了用酒来想得开.反正杜甫就被“害”上了长安,开始了心酸的人生旅途.
冯先生就说杜甫【无论是家庭的儒术传统或是个人的要求都促使他必须在政府里谋得一个工作的地位】,这自然是杜甫本人的有些迫不得已的入仕理由之一.恰恰他入仕的又不是时候,是【政治正显日趋腐化的征象】的时候.他自然没有他祖父杜审言那么幸运,浪荡的性情还会被提拔.可是那么多的好现象都给了杜甫特殊的动力,来闯荡已不一般的朝廷了.初到长安的杜甫很快便被泼了一身冷水,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他也就把豪气收敛了一些.
等到他36岁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次机会,就是在747年唐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自然而然的就去参加了,结果没有录上,还是因为李林甫的缘故.冯先生认为这是一场欺骗性的考试,其实玄宗没有骗人,但是就杜甫本人来说确实是受骗了,而且打击也是比较大的.在他37岁的时候其实已经道白人生了,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写得很清楚,很明了,道理似乎他也懂了.可是在40岁的时候他还是在延思匦里投入了《进三大赋表》,虽说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结果还是被好事者仍在了一边.三年后他又进赋,结果类同,冯先生就说他已经【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说的很狠.
不久,就是安史之乱,天下进入了动荡时期.杜甫也随着开始了流亡.此时杜甫的心中也添了许多的忧国忧民,但是也不免他个人的可怜.等到肃宗即位后,他觉得希望又来临了,注意,此时他心中的希望已经添加了新的成分,或者是这个成分过去就有,现在更多了,就是国泰民安的希望.我们读杜甫的时候会认为他的遭遇全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造成的,比如前面的欺骗性的考试、延思匦的事这些都是他们的问题嘛.“安史”之后,李、杨连带着玄宗都过去了.肃宗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新,这对杜甫来说更加的有意义.虽然杜甫和他的几个好朋友的都封了官,可是,不久就又开始动荡.最终,命运也把他推向了劳苦大众之间,同时成就了他的诗风和地位,就是在他47岁的时候.
冯先生说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这话说的没错.经历了那么多,他不得不谨慎的做官,所以他也开始觉得自己所追求的这个时期是不是真的自在,是不是真的还是自己想要的.接着冯先生就说【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话说的很值得回味,虽说杜甫此时有些不自在,有些怀疑,但是他仍旧留恋,他需要平安,他需要在平和中休息,好好的休息.即使是因此成就不了“诗圣”了,但那时身外物啊!个人来说怎么能为了入民间而幸而变故呢?当然冯先生和大家一样,是作为一个观众来希望杜甫的,希望他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假活在宫中.【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
房琯倒台后,杜甫就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民间.这阶段也是杜甫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最”真实“的时候,我也不消如何的说.
在杜甫的人生中呢,我仅仅总结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出仕与入仕的矛盾,在前面我也说过了,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共有的心理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他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有人会说忧国和忧民怎么会有矛盾呢?在乱世(这里包括统一的王朝昏庸的中央),忧国和忧民就存在着矛盾,因为朝廷和人民的已经形成对立了,对不对.冯先生也说【杜甫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又矛盾的人过日子是很累的,何况他还有两个矛盾.纵观杜甫一生,或许他没有什么高明的治国方略,不会成为名相,没有民间生活和坎坷人生也不会在文学上大成功,所以说他不见得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追求的,在后半生中也不是怎么样的成功,而是安定.那么后人呢看重的还是“诗圣”,而不是从他本身的角度去看.包括屈原在内,恐怕他们都不是想要成为什么“诗祖”、“诗圣”,是被形势、被生活逼成了“诗祖”、“诗圣”!
公元七百七十年,杜甫五十九岁了,一个人死在了舟中.和李白一样都死在了水上,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真正的不同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