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黎丘老人》包括一些注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4:50:23
翻译《黎丘老人》包括一些注释
翻译《黎丘老人》
包括一些注释
翻译《黎丘老人》包括一些注释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⒂.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不韦⒃《吕氏春秋·慎行·疑似》⒄
注释
⑴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⑵效:模仿.昆:兄.⑶邑:地方.丈人:对老者的尊称.之:到.⑷道:在路上.苦之:使他受苦,折磨他.⑸诮(qiào):责备.⑹岂谓:怎能说是.⑺触地:伏地叩头.⑻孽(niè):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⑼昔:过去,这里指昨天.⑽责:讨债.⑾夫(fú):彼,那个.⑿固:本来.⒀端:故意.⒁旦:白天.⒂逝:往,去.⒃吕不韦,战国时卫人,秦王赢政时期任秦相,在位十年间,攻取了赵,魏,燕国的大片土地,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赢政当政,吕不韦因罪免职,忧惧自杀.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儒家,道家思想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是中国汉代以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知识钩玄
[通假字]
责
责通债,外债;如"往责于东邑人".
端
端通专,故意,特意;如"明日端复饮于市".
反
反通返,返回;如"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古今异义]
丈人
今常用义:岳父.文中古义:对老者的尊称;如"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固
今常用义:牢固,结实.文中古义:本来;如"我固尝闻之矣".
[一词多义]
效
(1)动词,模仿;如"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2)动词,奏效;如"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夫
(1)fū,名词,丈夫;如"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2)fú,代词,这(些),那(些);如"是必夫奇鬼也"."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惑于似士者"."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状
(1)名词,形状,样子;如"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若啸呼状".(《核舟记》)
(2)名词,景色,状况;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道
(1)名词,道路;如"扶而道苦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名词,道理,道义;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词类活用]
名词用如状语
"扶而道苦之"中的"道"是名词用如状语,修饰动词"苦", 即"在路上";该分句可译为"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汝道苦我"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苦","折磨";该分句可译为"你在路上折磨我".
3.动词用如状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醉"是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归"的状语,表示"归"的方式,该分句可译为"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吾为汝父也"中的"吾"是判断主语,"为汝父"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我是你的父亲啊".
(2)"是必夫奇鬼也"中的"是"是判断主语,"夫奇鬼"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之前省略主语"奇鬼",即"(奇鬼)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该分句可译为"(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
(2)省略宾语
"扶而道苦之"之中,动词"扶"之后省略宾语"之",代黎丘丈人,即"扶(之)而道苦之";该分句可译为"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3)省略介词
"其子泣而触地曰"之中,动词"触"之后省略介词"于",即"其子泣而触(于)地曰";该分句可译为"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
3.状语后置
"往责于东邑人"之中,介词短语"于东邑人"在句中作谓语动词"往责"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分句正常语序为"于东邑人往责";,该分句可译为"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4.被动句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之中,介词"于"表示被动,该分句可译为"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
翻译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 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迎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欣赏评点
古人叫死人为归天,人死为鬼,鬼是魂魄所归,阴气所聚.春秋战国时期,民间迷信鬼神之风盛行,鬼神故事多种多样.墨子就曾记载了被周宣王无辜杀害的社伯乘周宣王狩猎时报仇的事,这是人变为鬼后报冤的故事.《吕氏春秋·慎行篇》谈到有一黎丘奇鬼,喜欢装扮成他人的子弟,侄孙的形状来捉弄人.这些鬼完全脱离人态,通过人们的臆想活动来体现人间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的道理,即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见毛就是鸭",就会被假象所迷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采取错误的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
无此事也!昔也往责(通‘债’)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通‘专’,专)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
全部展开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
无此事也!昔也往责(通‘债’)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通‘专’,专)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往)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翻译: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