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5:05:33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背景: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正气歌的那几段的赏析啊
背景: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在今日的文天祥祠(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原关押之地)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就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21岁考中状元,主战拒降,屡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临危授命临安知府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赏 析
(一)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恭帝德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屡拒劝降,终以不屈被害.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二)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诗人在序中首先交代了写作时的处境.诗人被俘后,关押在元大都燕京狱中的土室里,土室低矮狭小,阴暗潮湿,臭气熏人,他把这些污浊之气总括为七气,即: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在这些恶秽之气中生活的囚犯们,大都染病死去了,而身体瘦弱的诗人却能“幸而无恙”,顽强地活着,是因为诗人自己拥有一股“浩然之气”,也就是正气.诗人在序中写道:“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于是,诗人作《正气歌》一首来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气节.
全诗共60句,可分四层.前10句为第一层,写什么是正气.开篇点出天地间有正气,这种正气纷然杂乱地赋予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下面的便成为河流山岳,在上面的便成为日月星辰,这种正气表现到人身上就叫做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顶天立地,压倒一切邪恶.天下太平时君明臣良,四海安靖;时局危难时,邪恶抬头,世事纷乱,这种正大刚强的节操才能够表现出来.这一段里“沛乎塞苍冥”是全诗的重点句,他肯定了正气的充沛繁茂,告诉人们正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巨大的威力,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主题.
从“在齐太史简”至“道义为之根”共24句为本诗第二层.在这一层里,作者先一口气列举了12个历史人物:春秋的齐太史和晋国史官董狐,用生命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秦代张良为国复仇,用生命向暴君提出抗议;西汉使臣苏武,用生命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三国武将严颜,用生命赢得对手的尊重;西晋文臣嵇绍,用生命见证对国家的忠诚;唐代忠勇之士张巡,用生命“气吞逆贼”;唐代忠烈之臣颜杲卿,用生命痛斥敌酋;东汉高洁名士管宁,用生命澡雪精神;三国托孤老臣诸葛亮,用生命鞠躬尽瘁;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用生命击水中流;唐朝忠义之臣段秀实,用生命笏击叛逆.诗人在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后,紧接着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人类精英,认为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当这种正气横贯日月的时候,哪里还计较什么生死存亡.诗人用“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四句,从儒家的观点上进一步赞扬了正气的存在决定着天地人类的存亡,把正气存在的意义提到高处.
从“嗟余遘阳九”到“苍天曷有极”共22句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决心为国殉难,视死如归的意志,描写了牢狱的环境条件,倾吐了诗人不能为国尽力的凄苦心情.“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吐露出文天祥希望能赶快受刑殉国的愿望,即使受了像放到锅里去煮一样的酷刑,心里也会感到像糖饴一样的甜,也是自己求之不得的事情.尽管被关在这“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像冥间一样鬼火闪闪,死气沉沉,牢门紧闭,见不到春天明媚的阳光,尽管自己这样的千里马却与牛拴在同一个槽上,凤凰同鸡吃一样的食物,但诗人还是以“骥”与“凤凰”自喻,在牢中恶劣环境中“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表现出了诗人高洁的节操.同时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道出了诗人内心忧郁悲凄,问苍天到何时才能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感叹.这一层诗人又用自己身处百秽而不病的事实证实了正气所在,百恶自退的道理.
最后4句为第四层.诗人感叹古代的忠贤义士已距我们一天天地远了,但他们的壮烈事迹,犹如发生在昨天.当诗人在狱中读书时,总是被古人那种守道不阿的光辉形象和凛然正气所鼓舞,增加了同恶势力斗争的信心.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菜市口英勇就义.家人整理遗物时,从其衣带中发现了他的遗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高贵与尊严.
文天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诗是用生命写成的,句句出自肺腑,字字倾注血泪,充分展示了他的生命意识.面对各种不平与挫折,尤其是面对悲惨厄运,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斗争精神:为实现理想顽强奋斗,向一切不幸抗争.而一旦要经受住生死抉择的考验时,他又会义无反顾地舍弃生命,追求理想中的真理,从而舍生取义,让一股正气常留人间.尽管作者对“正气”的阐述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所坚持的伦理观念是属于封建主义思想范畴的,所举历史人物也并非全都值得称道,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进步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义无反顾的舍身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