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的赏析谁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2:24:40
《蓝色多瑙河》的赏析谁有
《蓝色多瑙河》的赏析谁有
《蓝色多瑙河》的赏析谁有
音乐赏析《蓝色多瑙河》音乐赏析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纯,
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真情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
大自然中秀丽多姿的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黄色、绿色、铁青色、宝石绿……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因此,人们把多瑙河称作为“蓝色的多瑙河”.
音乐,是维也纳的骄傲;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自古以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仿佛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来,奥地利的地形就像一把金色的小提琴.宁静的多瑙河泛着轻轻的波浪,狭窄的维也纳河从市中心流过,两条河流就像一粗一细的两根琴弦,弹奏着生生不息的歌.美泉宫后花园里,那修剪成的一排排数丈高的大树,像整齐的琴键,而那林中的雕塑便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当你漫步在维也纳街头或小憩公园的座椅,人们几乎到处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看到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音乐家雕像,他们著名的乐曲就仿佛又在人们耳边回响……..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圣地,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维也纳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就是在这种意境的孕育下, 写出了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那美妙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是于1867年所创作的.它的全称是《在美丽兰色的多瑙河》它原是一首男女声合唱曲,在维也纳首演,半年后由作曲家改编成管弦乐,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演奏会上公演,获得成功.从此流传全世界,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是闻名全球的圆舞曲的经典直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让我们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乐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较长的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简短的尾声组成.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乐曲的序奏一开始,圆号象一道霞光,在小提琴弦乐群碎轻轻奏出震音的衬托下,吹奏出音乐的主题.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又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切生物都开始了新的一天.
接着,木管乐器与小提琴相呼应,速度转快,配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的律动,情绪活跃起来,如河水击岸,生机勃勃,使人感到振奋.紧接着小提琴与双簧管以妩媚的音调并以跳动、轻柔的音型对答起来,为第一圆舞曲的出现做好准备.
第1小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的主要主题.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犹如春之神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的欢乐情景,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充满生气,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2小圆舞曲第1部分的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第2部分突然变得婉转而柔情,好象南阿尔卑斯山麓的青年们在热烈、欢快的舞蹈间隙,窃窃私语,相互倾吐内心的秘密,与第1部分形成对比.
第3小圆舞曲的主题A饶有新意的曲调,显得典雅、高贵,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盈的节奏中,仿佛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在欢乐地舞蹈;主题B铿锵有力、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刻画出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幸福田园生活的狂欢场面.
第4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节奏拉宽,富于歌唱性,奏出乐观向上的主题;主题B欢快的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 喧闹热烈,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流畅的旋律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急切奔放、粗犷的音响,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
第5小圆舞曲的主题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旋律的扩充与发展.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A段由木管与小提琴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优美动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由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接着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B段在热闹的打击乐伴奏下,出现热情、欢乐的对比乐段,从而达到全曲高潮.
乐曲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
五段旋律连接起来就好象河水有时平稳如镜,有时微波荡漾,有时汹涌咆哮.
乐曲通过旋律对比,调性的转换,音色的变化,情绪的起伏,不断给人以欢快、活跃的感受.每一首圆舞曲,每一个音乐主题的变化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既表现了人们对多瑙河的赞美,又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是斯特劳斯家族里前后五位圆舞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遂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圆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就是这首被誉为维也纳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
1866年由于在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的原因,使整个维也纳处于悲愤、沉寂的氛围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鼓舞市民的勇气,使人们重振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向约翰·施特劳斯请求写一部充满生机和爱国之情的合唱圆舞曲.于是,他想起了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的末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人丰富的幻想,给了约翰·施特劳斯极大的启发,于是这部不朽的《蓝色多瑙河》起初,这首合唱圆舞曲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在法国的世界博览会上演奏,顷刻间轰动了整个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