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5:21:04
李绅是谁
李绅是谁
李绅是谁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人物简介
《悯农》
所属朝代: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 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 锄禾曲谱
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编辑本段传记记载
《追昔游集》自序
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词,乃由牵思所属耳.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承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 李绅像
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要,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廉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大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而已!开成戊午岁秋八月.(原刻本《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旧唐书·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本山东著姓.高祖敬玄,则天朝中书令,封赵国文宪公,自有传.祖守一,成都郸县令.父晤,历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因家无锡. 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绅形状眇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元和初,登进士第,释褐国子助教,非其好也.东归金陵,观察使李爱其才,辟为从事.绅以所为专恣,不受其书币,(锜)怒,将杀绅,遁而获免.诛,朝廷嘉之,召拜右拾遗. 岁余,穆宗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寻转右补阙.长庆元年三月,改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俄而稹作相,寻为李逢吉教人告稹阴事,稹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时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章事,以绅为御史中丞,冀离内职,易掎摭而逐之.乃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台参.知绅刚褊,必与韩愈忿争,制出,绅果移牒往来,论台府事体.而愈复性讦,言词不逊,大喧物论,由是两罢之.愈改兵部侍郎,绅为江西观察使.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为其心希外任,乃令中使就第宣劳,赐之玉带.绅对中使位诉其事,言为逢吉所排,恋阙之情无已.及中谢日,面自陈诉,帝方省悟,乃改授户部侍郎. 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门生故吏结托守澄为援以倾绅,昼夜计划.会绅族子虞,文学知名,隐居华阳,自言不乐仕进,时来京师省绅.虞与从伯耆、进士程昔范皆依绅.及耆拜左拾遗,虞在华阳寓书与耆求荐,书误达于绅.绅以其进退二三,以书诮之,虞大怨望.及来京师,尽以绅尝所密话言逢吉奸邪附会之语告逢吉,逢吉大怒,间计于门人张又新、李续之,咸日:“缙绅皆自惜毛羽,孰肯为相公搏击,须得非常奇士出死力者.有前邓州司仓刘栖楚者,尝为吏,镇州王承宗以事绳之,栖楚以首触地固争,而承宗竟不能夺,其果锐如此.若相公取之为谏官,令伺绅之失,一旦于上前暴扬其过,恩宠必替.事苟不行,过在栖楚,亦不足惜也.”逢吉乃用李虞、程昔范、刘栖楚,皆擢为拾遗,以伺绅隙. 俄而穆宗晏驾,敬宗初即位,逢吉快绅失势,虑嗣君复用之,张又新等谋逐绅.会荆州刺史苏遇入朝,遇能决阴事,众问计于遇.遇曰:“上听政后,当开延英,必有次对官,欲拔木塞源,先 李绅
以次对为虑,余不足恃.”群党深然之,逢吉乃以遇为左常侍.王守澄每从容谓敬宗曰:“陛下登九五,逢吉之助也.先朝初定储贰,唯臣备知.时翰林学士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而逢吉固请立陛下,而李续之、李虞继献章疏.”帝虽冲年,亦疑其事.会逢吉进拟,言李绅在内署时,尝不利于陛下,请行贬逐.帝初即位,方倚大臣,不能自执,乃贬绅端州司马.贬制既行,百僚中书贺宰相,唯右拾遗吴思不贺.逢吉怒,改为殿中侍御史,充入吐蕃告哀使.绅之贬也,正人腹诽,无敢有言,唯翰林学士韦处厚上疏,极言逢吉奸邪,诬摭绅罪、语在《处厚传》.天子亦稍开悟.会禁中检寻旧事,得穆宗时封书一箧.发之,得裴度、杜元颖与绅三人所献疏,请立敬宗为太子.帝感悟兴叹,悉命焚逢吉党所上谤书,由是谗言稍息,绅党得保全.及宝历改元大赦,逢吉定赦书节文,不欲绅量移,但云左降官已经量移者与量移,不言左降官与量移.韦处厚复上疏论之,语在《处厚传》.帝特追赦书,添节文云“左降官与量移”.绅方移为江州长史.再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大和七年,李德裕作相.七月,检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九年,李训用事,李宗闵复相,与李训、郑注连衡排摈德裕罢相,绅与德裕俱以太子宾客分司.开成元年,郑覃辅政,起德裕为浙西观察使,绅为河南尹.六月,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节度、宋亳汴颍观察等使.二年,夏秋旱,大蝗,独不入汴、宋之境,诏书褒美.又于州置利润楼店.四年,就加检校兵部尚书.武宗即位,加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知淮南节度大使事.会昌元年,入为兵部侍 郎、同平章事,改中书侍郎,累迁守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食邑二千户.四年,暴中风恙,足缓不任朝谒,拜章求罢.十一月,守仆射、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六年,卒. 绅始以文艺节操进用,受顾禁中.后为朋党所挤,滨于祸患.赖正人匡救,得以功名始终.殁后,宣宗即位,李德裕失势罢相,归洛阳,而宗闵、嗣复之党崔铉、白敏中、令狐(陶左换纟)欲置德裕深罪.大中初,教人发绅镇扬州时旧事,以倾德裕.初,会昌五年,扬州江都县尉吴湘坐赃下狱,准法当死,具事上闻.谏官疑其冤,论之,遣御史崔元藻复推,与扬州所奏多同,湘竟伏法.及德裕罢相,群怨方构,湘兄进士汝纳诣阙诉冤,言“绅在淮南恃德裕之势,枉杀臣弟”.德裕既贬,绅亦追削三任官告.(卷一七三)
《唐才子传·李绅传》
绅字公垂,亳州人.元和元年,武翊黄榜进士,与皇甫(氵是)同年,补国子助教.穆宗召为翰林学士,累迁中书舍人.武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特有名,号短李.与李德裕、元稹同时称三俊.集名《追昔游》,多纪行之作.又批答一卷,皆传.初为寿州刺史,有秀才郁浑,年甫弱冠.应百篇科.绅命题试之,未昏而就,警句佳意甚多,亦有集,今传.(元·辛文房)
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三首悯农诗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 悯农诗 锄禾
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 悯农
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作书责龙
李绅为人刚直,当谏官时得罪过一个显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刚登基,就参了李绅一本,敬宗就找个借口把李绅贬为瑞州司马. 李绅被贬,一路上翻山越岭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没有旱路,只有一条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浅难以行舟.地方官说:“李司马有所不知.这康河有条老雌龙,这河水涨不涨,全看它高兴不高兴.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备下三牲礼品,上媪龙祠去求水,只要老龙高兴,马上河水就涨.李司马,你不如备上礼品,上媪龙祠祷求一番,试试如何.”李绅说:“礼品还分多寡么?”“礼品多,水涨得就大就快,礼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讲了.” 李绅勃然大怒,说道:“世上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犹令人愤恨,没想到龙为一方之神,竟也如贪官恶吏一般,可愤可恼,我偏不上贡,还要作文骂它一顿!” 地方官连忙说:“司马千万不可莽撞!惹恼了老龙,恐怕要误大人行期……” 李绅说:“当今天子恼我,尚不过把我贬到端州,水中一鳞虫,看它能奈我何?”来到媪龙祠,李绅命书僮摆出文房四宝,研好墨,伸好纸,手指着老龙塑像,写道:“生为人母,犹怜其子,汝今为龙母,不独不怜一方子民,反效尘世贪官恶吏刮民骨髓,岂不耻为龙乎……倘不,吾当上表天庭,陈尔劣迹,定伐鳞革甲,汝不惧雷霆耶?”写好,在老龙面前点火焚了,一道清烟升起.地方官吓坏了:“李司马,可闯大祸了!这老龙十分灵验,你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涨不了水啦!”李绅傲然一笑,说:“误了行期,大不了丢了这顶乌纱帽.要是惹恼了我,拼着一死,我也要毁了这老龙祠,教世人不信这等恶神!”话没落音,家人禀道:“老爷,河水涨了!河水涨了!” 果然,汹涌大水从媪龙祠后滚滚而出,片刻之间,康河成了十几丈宽,深不见底的大河.地方官又惊又喜,喃喃说道:“难道老龙也怕李司马的檄文么?”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悯农二首》
(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赏析 第一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悯农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首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悯农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宿扬州》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译文: 金秋时节,长江横卧,渡口宽广,行船至此闻鸿雁高亢地鸣叫,飞过扬州的上空,停下船来,跃是天晚,但也还能看到”浅深红树“,而这时已是灯火辉煌,星火满天了,动静之中,扬州夜晚浑成阔大的境界、灿烂繁华跃然纸上.时代变迁,风气在改,过去的迷楼已变得平平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