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语文古诗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3:07:57
初2语文古诗有?
初2语文古诗有?
初2语文古诗有?
长歌行 汉乐府
译文
植物群生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花叶上映着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晒干.
温煦的春曦如施万物以德惠恩泽,万物也欣欣向荣放出光彩.
常常担心秋天到了,花叶枯黄,衰败凋零.
百川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野望
王绩
译文
傍晚来到了东皋向远处望,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萧瑟.
放牧的人在驱赶牛群回圈,牧人骑着裂马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看着却不相识,只好和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
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此外,语言流畅,情意婉转含蓄,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秋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妥,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虽说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意蕴,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以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发人深省,耐人吟诵
鲁山山行
梅尧臣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浣溪沙
苏轼
译文
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下面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欢快啼叫.
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以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词的上阕从寺前的兰溪着笔,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上下的兰溪边长出了许多兰草,虽然他们才刚长出嫩芽,但却生机勃勃,长势十分喜人;在溪边漫步,小路洁净得一尘不染;萧萧而下的暮雨滋润着万物;一声声子规的啼鸣烘托了词人凄冷悲凉的心境.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种处境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词的下阕表现词人身处逆境仍保持豁达乐观,积极想上的态度.他从清泉寺门前的溪水西流得到启示,悟出认识也可以在年轻,主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世事,表现了词人力求振作精神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译文
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
赏析
南送光宗绍熙三年,陆游已六十七岁.鉴于被金人占领的地区不能收复,重建国家的宏愿不能实现,他十分焦急,于是因所梦之事,写下了这首诗.
“僵卧孤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年龄大了,不爱活动,常常直挺挺地躺卧在孤村;一是指自己两年前被废退,不能从事政治活动,只能躺在孤村里虚度岁月.但是诗人并不悲哀,报过的火热之情丝毫不减,第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示自己虽已年近古稀,但还想去为国戍守边地.这一句突出地描写了他的爱国思想、报国热忱,表达了他的志向.
第三句以“风吹雨”照应题目的“风雨大作”.这里既指自然界的风和雨,也暗喻南送朝廷的政治气候.第四句写梦境.在梦中,这风雨吹的“大作”之声变成了骑兵的马蹄在冰河上疾如骤雨的得得之声,我们的诗人正率领着精悍的骑兵,在北方中国的土地上为国收复失地哩!诗人日间想到的无法实现的志向,在梦中实现了.梦的基础是志向,志向的幻现是梦.风雨大作的自然境界,由于志向的延伸,就化为铁马冰河,揭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