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1:12:31
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日本於一八七九年占领琉球(改称为冲绳县)後,积极

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
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

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500字就可)
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四 -- 一八九五年)
日本於一八七九年占领琉球(改称为冲绳县)後,积极推行『大
陆政策』,即首先占领朝鲜以为跳板,进而染指中国.朝鲜原为清之
藩属,但日本却不断入侵朝鲜,使之成为清、日双方之共同保护国.
一八九四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之民变.中、日同时出兵赴朝,但两国
之兵甫至而事变已平,日本却不愿撤兵,反迫朝鲜断绝与清之藩属关
系.一八九四年七月,日舰在朝鲜牙山口外的海面,击沉清朝的运兵
船.同时,日本又出动陆军突袭驻牙山之清军.清兵退守平壤.八月
一日,清廷被迫对日本宣战,中日战争遂起.因是岁为夏历甲午年,
故称甲午战争.
九月,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清军约两万人仓促迎敌.清将宝(
一八三七 -- 一八九四)战死,主帅叶志超(? -- 一九零一)却弃
城逃跑,渡鸭绿江而退入中国境内.平壤战後两日,中日两国海军在
黄海发生激战.日本舰队在大东沟海面向中国北洋舰队突袭,清舰被
击沉四艘,海军提督丁汝昌(一八三六 -- 一八九五)受伤.『致远
号』管带邓世昌(一八五五 -- 一八九四)在舰只受重伤时,下令向
敌舰猛冲,不幸全舰中鱼雷而沉.日本方面亦略有损失.此後北洋舰
队困於威海卫军港内.十月下旬,日本陆军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过
鸭绿江,占九连城、安东等处,一路在辽东半岛登陆,攻下大连、旅
顺.一八九五年一月,日本之陆军在山东半岛登陆,从背後袭击威海
卫,日海军则自正面封锁港口.北洋舰队船只多数被击沉,提督丁汝
昌、总兵刘步蟾服毒自杀,舰队馀船及部众投降.二十年经营之北洋
海军,毁於一旦.三月,日本陆军又在辽东发动攻势,连下牛庄、营
口等处,日海军攻占澎湖列岛.於是清延乃派李鸿章至日本,於是年
四月签订丧权辱国之《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终告结束.
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要点如下:
一、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
二、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给日本.
三、 赔日军费白银两万万襾.
四、 开放沙市、重庆、蘇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沿河驶
入以上各口.
五、 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
六、 日本在华享有最惠国之待遇.
原因:
谈到清廷割让台澎给日本之缘由,必先将历史拉回到光绪元(一八七五)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朝鲜的宗主国,光绪元(一八七五)年,当时的朝鲜国王李熙还年幼,由其生父李是应摄政,是为「大院君」.李是应为人守旧排外,尤怨恶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那副嚣张不可一世的嘴脸,竟下令:「与日本交涉者,处死刑」.
这一年,有艘名曰「云扬号」的日舰,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朝鲜人一见日舰,竟在排日情结下,不分青红皂白地发炮攻击.云扬号当然不甘示弱,不但全力应战,还以精湛的火力反击,摧毁对方炮台,攻陷永宗城.在此危急情势下,身为朝鲜宗主国的清政府,理应出面干预,但清廷怯懦、无能,反而在日方专横之下,落入日本人的圈套,双方约定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
关於此事件的来龙去脉,罗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此书中,有段详细的记载:「光绪元年秋,日本以兵舰突入朝鲜江华岛,毁其炮台,焚永宗城,杀朝鲜兵,掠军械以去.复以兵舰驻釜山,要盟.方副岛种而之来议也,乘间语总署,朝鲜是否我属国,若为属国,则由我主朝鲜通商事.总署答以朝鲜虽我藩属,而内政外交,听其自主,我朝向不与闻.……至是,日本以兵胁朝鲜,而遣开拓使黑田清隆为全权大臣,议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鲜议约.二年春,约定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互派使臣,并开仁川、元山两埠通商,日舰得随时测量朝鲜海岸,中国视之漠然也.」
光绪八(一八八二)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
朝鲜自江华岛事件後,国内维新派组开化党,是为新党;旧党则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因国王李熙妃闵氏及其族与李是应不睦,李是应遂唆使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崛本礼造.
日本乘机出兵干涉朝鲜内乱,清廷亦出兵往援.乱平,中国与日本皆驻军汉城.
光绪十一(一八八五)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於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规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光绪二十(一八九四)年三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享,於金罗道聚众起兵叛变,号召杀日本人及政府权贵,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赶赴朝鲜,屯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乱平,要求中日同时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但被清廷所拒.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国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是应主国事.李是应为报光绪八(一八八二)年遭清廷诱捕,将其囚禁中国保定之恨,不经思考,马上答应为日本效力,并下令驱逐在朝鲜的所有华人出境.
李鸿章眼看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冯玉昆速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陆军十馀营,乘英轮高升号赶赴牙山,并派出八艘北洋军舰护送,没想到半途竟遭日舰截击,溃遁而逃,清军溺死千百馀人,日陆军乘胜又转攻牙山,清军大败.
七月(一八九四年八月一日),清德宗载湉下诏对日宣战,掀起一场攸关台湾命运的战争,虽然战场远离台湾甚远,但台湾却须承担、饱嚐这场战争的祸果.
从光绪二十(一八九四)年七月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短短三、四个月,清军连连失利,损失惨重,逼得清廷连忙央请美国出面试探调停.结果,不但被日政府所拒,反而变本加厉;日军渡过鸭绿江、侵入辽东,大连、旅顺相继失守,清政府苦心经营所建置遗留下来的新式炮台、枪械、船坞等,全部资与日敌.日军更在旅顺展开疯狂大屠杀.对於此事件,美国报纸曾指责道:「日本为一穿著文明外衣,而具野蛮筋骨的怪兽.」
此期间,北洋舰队虽奋力守卫,但正如国父孙中山先生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书中所说的:「图强之策,非仅依船坚炮利,必求其人尽其财,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但李鸿章置之不理,结局是:光绪二十(一八九五)年元月,北洋舰队全垮,清廷了悟大势已去,马上指派总理各国事衙门大臣户部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前往日本广岛议和,却被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以「全权资格不足」之理,拒绝和议,并谓:中国如有诚心求和,「必委其使臣以确实全权,选择有名望官爵,足以担保实行条约之人员当此大任.」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二月),清廷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四日(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李鸿章以全权大臣身份再赴日本广岛与日本全权大臣议和,李鸿章要求先停战,伊藤博文反要求清政府以大沽、天津、山海关为质,双方焦聚不够,谈判没结果.逮至第三次会议时,伊藤表示,日军正准备进攻台湾,明显表露日本想猎取台湾的野心.会议结束,李鸿章由春帆楼返回行馆途中,遭日人小山丰太郎狙击,李鸿章左颊中弹,昏厥,日方为免受世界舆论指责,始允先停战议和.
议和期间,清政府千方百计想运用国际关系,来挽救只赔款不割地的议和条件,但在日人咄咄逼人之下,终被迫於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清廷承认朝鲜独立;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与日本;赔款二亿两;开沙市、重庆、蘇州、杭州.
由於辽东半岛地理位置特殊,影响多国权益,因此俄、德、法三国驻日本公使,同时向日本提出备忘录,劝告日本不得占领辽东半岛;俄太平洋舰队及西伯利亚陆军亦悉行动员,示将一战.在此强硬干预下,日本不得已宣称放弃,而由中国加偿军费三千万两.
有关台湾割让给日本的状况,明白记载在「马关条约」第二条之内:
一、略(辽东半岛部份)
二、台湾全岛及其附属诸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威治东经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及北纬十三度至十四度间的各岛屿.
第五条亦有如下之文字:
「日清两国政府於本约批准交换後,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员赴台湾省,实施该省之让渡事务,但需於本约批准交换後二个月内,完成上述之让渡.」
林子候先生在试论<甲午战争在近代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引述傅启学的《中国外交史》和柳克述的《近百年世界外交史》的内容说:
「综观马关条约的内容,可谓十分苛刻.以赔款说,鸦片战争赔款二千一百万元;英法联军之役,对英法各赔款八百万两;向俄国收回伊犁,赔款九百万卢布;……而对日本此次的赔款,竟超过中国历年赔款的四倍以上.以割地说,鸦片战争仅割让香港一岛;中法战争仅承认越南独立,但此次条约,不仅承认朝鲜独立,而且割让中国的领土台湾和辽东半岛;以及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各种制造工业,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最大致命伤.……自马关条约有此条款後,各国皆援最惠国之待遇,一律共享;於是中国工业,全被帝国主义的资本所压倒,不能抬头.以另订新约来说,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在约章为本.从此日本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及各国所取得的一切权利.以内河航行权来说,四国天津条约,中国允与外人的内河航行权,只限於长江自汉口以下,现在则不但扩充至汉口以上,且到重庆,并且还允许外轮航行自吴淞江以至蘇州、杭州两地的运河,我国内河航行权,至此丧失无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