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小学六年级下册全部的作文..人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9:26:17
2010小学六年级下册全部的作文..人教的..
2010小学六年级下册全部的作文..
人教的..
2010小学六年级下册全部的作文..人教的..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习作二 教学目的: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上课伊始,故意创造一个教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走进课堂引发讨论:老师没在课堂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在讨论过程中,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要鼓励学生说出真实情况.进而引入新课,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时,拟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例画,探究写法. 1、叙事要完整、具体,注意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的展现于读者眼前.借助例画来引导探究. (1)抓住整体观察例画,感知“面”的描述.组织学生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样? (2)抓住局部观察例画,感知学习“点”的描写.从例画中选取一两位同学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 2、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必要的细节. (1)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 (2)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例画中描绘的场面学生一定也经历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先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除了要抓住自己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例画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1、组织学生集体评议. 2、引导学生进行自改. 3、引导学生进行互改. 五、将修改好的习作誊写到习作本上. 习作⒊ 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以及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⒉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⒊引导学生学会概述所读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精彩部分. ⒋激发学生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习作前阅读要求: ⒈读一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者读一读《海伦·凯勒传》. ⒉阅读一组表现母爱的文章. 二.进入习作话题 读书后总会有感受,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三.学习范文 ⒈先介绍关于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交流:①作品内容.②阅读后的感受.说感受时,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说,也可以介绍自己对精彩语言的理解. ⑴小组内交流. ⑵大组交流. ⒉阅读例文. ⑴学生自由阅读例文. ⑵交流阅读所得:文章是怎么开头的?中间主体部分写了些什么?是一个怎样的结尾? 四.指导写作 ⒈教师提供阅读文本《谁送给我耳朵》(一个表现伟大母爱的故事). ⑴教师范读文章《谁送给我耳朵》. ⑵师生对话,聊聊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⑶学生默读文章,体会语言文字包含的丰富情感. ⒉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⑴小组内交流. ⑵大组交流,师生互提建议. ⒊学生练笔. ⒋交流习作片段,师生评议、修改. 习作4 文题:记一次实验 写作目的要求:选择一个科学课上的实验,将经过写下来,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作前准备:开展实验活动,组织观察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记一次实验 二、指导习作: 1、课前做好写作的准备: 布置学生注意面容科学课上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自己动手做一个实验,做好记录. 2、完成习作: A、让学生拿出记录,回忆实验情景,和同桌说一说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可以说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也可以说科学课上观察得来的实验,要求一定要说清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B、明确要求,完成作文初稿. a、在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简单叙述实验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b、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C、交流作文初稿,师生评点. a、教师点名或小组推先代表在班上交流,对于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阐述清楚的学生,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b、评点细化,以起到对学生的指导,提高的作用. D、根据个别点评,学生再次修改. E、誊写作文,要求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习作5 文题:成长的烦恼 写作目的要求: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要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让烦恼烟消云散. 作前准备:开咨询会,寻找共同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大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2、揭题. 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围绕自己“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认真筛选习作的材料,想一想:你的烦恼是什么?又因为什么而烦恼?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便有了自己的习作内容,接下来就可以按照写作要求,有条理地叙述了. 二、明确要求,讨论写法. 1、完成本次习作,要达到的训练目标是“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成长的烦恼”需要学生敞开心扇,实话实说,唯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习作. 2、引导学生讨论写法. 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让学生各抒已见,谈谈如何来写. 三、学生动笔: 认真完成习作,写好后认真修改,在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四、分组交流,评必习作. 学生完成习作后,引导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习作交流,在交流中,认真地聆听别人的习作,虚心的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能向别人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在交流中,认真地朗读自己的习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采纳别人的合理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 五、再读习作. 对修改后的习作再读一遍,感悟成功之处. 习作6 写作目的要求: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前准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并记录数据. 教学过程: 一、作前准备,开展调查: 引导学生先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内容要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要有意义,有意思,围绕这个内容,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 二、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回忆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统计方法”的有关知识,说说这些统计方法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揭题. 三、明确要求,讨论写法: 1、读第二自然段,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2、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四、各自整理,汇报调查结果: 1、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见解.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目的、调查经过、调查结果、调查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表,这样也会十分生动.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习作7 文题:给老师的一封信 写作目的要求:给老师写一封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关心,写出自己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 作前准备:组织交流讨论,寻找最具深意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二、讲座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啊些话要对老师说呢?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 2、提出习作要求: A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 B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C写完后认真修改. 四、创设情境.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讲着,我——? 2、下课后,老师欢快发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 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完成习作. 1、拟写初稿; 2、正面引导,鼓励修改; 3、评议赏识,表达心声.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假文盲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过一幅漫画,深刻地揭露了那些没有社会公德,只图自己方便的人。那幅漫画给我以强烈震撼,时时浮现在脑际-- 你看,候车室中,人山人海。一位妇女抱着孩子焦急地张望着。她身裹厚厚的棉衣,冒着凛冽的寒风赶来乘车,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从拥挤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找到了“母子上车处”的站牌,谁料站牌下早已站了一个中年男人。她奇怪地想:咦?这里明明是母...
全部展开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假文盲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过一幅漫画,深刻地揭露了那些没有社会公德,只图自己方便的人。那幅漫画给我以强烈震撼,时时浮现在脑际-- 你看,候车室中,人山人海。一位妇女抱着孩子焦急地张望着。她身裹厚厚的棉衣,冒着凛冽的寒风赶来乘车,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从拥挤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找到了“母子上车处”的站牌,谁料站牌下早已站了一个中年男人。她奇怪地想:咦?这里明明是母子上车处呀?他怎么……正想着,又走来了三个人,她赶忙说:“请问这里是母子上车处吗?请你们让一点地方给我好么?我抱小孩不方便呢!”然而,那四个男人悠然自得地站在那里,对她不理不睬,一个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那个妇女只好忍气吞声地站到一边。 那四个人都不识字吗?都是文盲吗?不,他们衣着考究,都是肚子里有些“墨水”之人,不会不识字。他们只是想从这儿获得上车的方便,却让真正该享受上车优待的母子俩落魄一旁。他们闭着眼,那时因为不敢看站牌上鲜艳夺目的字和那对母子。他们的心灵已经不再纯洁了,他们的品德早已肮脏不堪。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是不少的。 每到春天,公园里嫩绿的小草便从土里探出脑袋。那淡淡的颜色和幽幽的草香,总会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草地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珍爱生命,保护小草!可有些人呢,为了少走那么几步路,将自己的脚从可爱的小草上踏过去。他们不知道一步下去会杀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吗?他们看不到那些提示牌上警示吗?不,他们是“假文盲”! 这种假文盲比比皆是,是我们这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罪魁祸首。这些人的品德、行为都是可耻的!一个文明的社会是需要每个人文明的行为来呵护,社会的公德需要每个社会的公民来共同遵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更渴望大家都来弘扬美德,讲究道德,遵守公德。让我们的社会在每一个角落都劲吹文明美德之风吧! 但愿“假文盲”早一点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春 节 的 习 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一次科学小实验 我们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小实验,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下面我要做的是瓶子“吃”鸡蛋的实验。 上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在家里一边吃着煮鸡蛋,一边把一只剥掉蛋壳的鸡蛋放在玻璃杯上。突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玻璃杯能把鸡蛋“吃”进去吗?我以前在书上看过玻璃杯能“吃”鸡蛋的实验介绍。于是,我吃完早餐,就开始动手操作。 我先准备实验的材料:一只煮熟了的鸡蛋、一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杯、一些沙子、酒精、棉球、打火机。把一些沙子铺在玻璃瓶里,酒精洒在棉球上,用打火机点燃棉球,放在玻璃杯里,然后用煮熟了的鸡蛋堵住玻璃杯口。杯子里的火熄灭后,鸡蛋就“扑通”一声掉进玻璃杯里了。 “太好了,我成功了!”我欣喜若狂地呼喊着。“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好奇地想着。于是,我上网去查资料,原来,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而瓶子里的氧气被耗尽。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玻璃杯口堵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温度下降,气压降低,有一定弹性的鸡蛋就被吸入瓶子里了。 完成了这个实验,我明白了道理:如果我们多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