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6:24:23
2007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2007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2007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还有神5上天
还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1-2005年, 是中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
“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
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加强的五年.
一、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回顾:
1、从2001――2005年,五年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
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
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
15%左右.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
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好转.
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8%左右.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
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
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中的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2005
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
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公布, GDP总值达2.24万亿美
元.若按中英双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
和德国.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
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之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
新起点上.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支柱.“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6.4∶50.2
∶33.4变化为2005年13:51:36,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明显呈现出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从就业结
构上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继续减少,从“九五”末期的50.0%下降到2005年
的44%,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从“九五”末期的27.5%上升到2005年的33%,第一产业就业人
数的减少,显示了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这种流动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二、三产业的
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十五”时期各产业内部也同样表现出了继续优化的趋势.工业结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升级
特点,高技术产业占工业部门产出份额不断提高,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份额同期则有较
大的下降. “十五”期间,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稳步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而牧业和渔业的比重
稳步上升,反映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带动需求结构变动,进而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情形.同
期,服务业中的邮电通讯业、科技教育事业、旅游业等得到了高速发展.
“十五”期间,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通过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
抓好国有重点企业改革的同时,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
小企业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国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经
济运行环境也得以改善.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统一市场建设、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的地方保护程度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下
降,阻碍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地方性法规得以清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在迅速加强.
(三)、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能源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
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格局.2004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 5亿吨标准煤,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输运体系初步建立,原油、成品油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区域性
管网,天然气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西电东送效果显著,区域电网得到加强.
――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9. 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 2%降到2004年的67. 7%.优质清
洁能源的比重逐步上升.核电装机容量达到694万千瓦,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得到重视,燃料
乙醇商业化应用已在9个省展开,煤制油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始实施.
――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地质复杂区
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矿
井,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从1990的65%提高到2004年的79%.电力工业,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
级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水电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能源节约和环保取得进展.按不变价格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16. 6吨
标准煤,下降为2004年的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以上.节能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能源领域环境保
护得到加强.
――能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市场逐步发育,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合理竞争、政府宏观调控
的能源体制正在形成.能源立法工作明显加强.
交通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通车里程约190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约50万公里.铁轨在历史
上第一次铺进了西藏.
“十五”期间重点工程:
青藏铁路 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全长1142公里;2001年6月开工,2005年10月铺轨完成;世
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气东输 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
镇;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2月全线正式商业运行;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
管道工程.
西电东送 开发贵州、云南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
浙江和京、津、唐地区;2000年11月首批工程开工,2004年9月南部电网通道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骨
干工程,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南水北调 总体布局为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西北、华北各地;2002
年12月东线工程率先启动,2005年9月中线水源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加高,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
段;通过三条调水路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
中国大水网.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
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
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共识是,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2000年我国人
均GDP 为856美元,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
到1269美元; 2005年约1380美元. 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建立
在两个基本的国情之上:第一,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第二,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稀
缺.而且,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增加了,达到了现在的13亿多.然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
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十五”期间,在经济较快增长和就业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其中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
民收入低水平增长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变.政府在支持农民增收方面投入了巨大努力,包括减免农业税
费,进行粮食直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和环境等.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2000
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长42%.反映城
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9.4%和49.1%,降至2004年的37.7%和47.2%.
2005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与上年底基本持平. 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至2004年的2610万人.2001-2004年
期间减少贫困人口919万人.中国人类发展指标2003年为0.755,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为第85位,比
1990年上升了20位.
我们已经站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起点.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越
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城镇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正在成为新的需求亮点,交通,通讯,文化,旅游,娱乐等方面
的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农民家庭在食品,服装,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衣:从“一
衣多季”到“一季多衣”.食:从吃饱吃好到营养风味.住: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行:
从个人买车到排队提车.居民衣、食消费正在向住、行消费转移,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步入“加速跑”阶
段,正进入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迈进.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2001年,我国汽
车产销为233.44万辆和236.37万辆.此后,我国汽车产销量每年跃上一个百万辆台阶.2005年,“十
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
575.82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55%和13.54%.加上全年进口汽车16万辆左右的销量,我国汽车市场以
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5年我国汽车及零部
件、发电机、数控机床等逐步成为出口新亮点,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据推算,“十五”期间我国大约
有600万辆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
从住来讲,“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
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超过“十五”
计划规定的22平方米.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 户均住
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28平方米.
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这些
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建成了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电信网络,固定和移动电话网络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数约达到
7.46亿户,其中手机用户数接近4亿户.
(五)、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十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率从“九五”期末的
36.2%增加到2003年的40.5%,三年内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着城市建设的
大规模进行,城市建成区面积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26%.城市的道路长度从
2000年的16万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20.8万公里,增加30%;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2003年为6.2公里,比
2000年增加51%.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00年的45.4%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76.7%.
城市化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从2000年的442人
/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847人/平方公里,短短三年内,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了91.6%.同时,城镇
人口从2000年的4.59亿增加到2003年的5.23亿,而乡村人口则从2000年的8.08亿下到2003年的7.69
亿.“十五”期间,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政策力度的加大,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断扩
大,从2001年789万人扩大到2004年的980万人,2005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970万.截至“十五”期末,
全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近2.7亿,比“九五”
期末增加4200万人,中央确定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连续3年超额完成.“十五”期间,1800多万国有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390万就业困难人员
(“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压力缓解的速率加快了.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带(群)体系的发展
也初见端倪,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和环渤海京津唐城市体系都已初步具备了城市
带的雏形.
(六)、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更广阔的领域
和更深程度上加入了国际分工.第一,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第二,国内
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
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量乃至全球贸易总量的
主要推动力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国内产业也经受住初步
的竞争和考验,获得了有力的发展.随着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渐结束,中国也将面临一个全新全方
位的环境.我们已经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
(七)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防、科技、教育等事业成绩显著.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自主创新成就显著. 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
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取得
了丰硕成果,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创新成果蜚声世界.盘点5年来的科技进展,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在
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航空航天领域,“十五”期间,中国航天成就斐然,共实施二十四次航天发射,将二十三颗卫星和
五艘“神舟”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
人多天”的重大跨越,我国已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进行科学实验的国
家.
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强超短激光研究居国际前列;多粒
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
源在实验上演示了“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先后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为2004年
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蛋白酶的三维结构,为研制有关
防治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研制的11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进入世界十强,中国已成为除美
国、日本以外第三个能研制生产10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自主研发的龙芯、众志等系列CPU
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信息核心技术“空芯”化问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后,研制成
功国际上第一套水稻全基因组芯片,进一步确立我国在世界水稻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首次在国际上成
功克隆了水牛,这一成果将对水牛的高效繁殖和转基因产业化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材料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全固态激光器,巩固了
我国在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全固态红、绿、蓝激光器一些主要品种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开发完成了适合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超导滤波器子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
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
科技发展造福社会.回首过去的5年,我们看到,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惠泽亿万人民. 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通信设备、先进制造
与自动化等国际高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培育出了新的经
济增长点.仅以集成电路专项为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从1999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近100亿
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批高精尖数控机床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
中得到了应用.这些高精尖机床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西电东输”、“南水北调”和国
防建设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加工装备.科技创新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缓解能源、矿产和
水等资源的紧张状况,建设节约型社会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我国开展了利用半导体照明等高新技术的
攻关,攻克了一系列半导体照明光源产业化所需的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
术,可节约灌溉水20%至30%.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高等教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
大;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