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青《第一场雪》写作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3:58:28
峻青《第一场雪》写作特点
峻青《第一场雪》写作特点
峻青《第一场雪》写作特点
这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来自于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
写下这篇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雪景——由雪景引起的联想.写雪景又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峰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丽景色.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这篇课文很精细地描写了雪前、雪中和雪后,这也足以表达作者对雪的赞美以及对人明的祝福.
“冬天麦盖三称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也正是这句话,第一年饿死了几千人,还有些兴存的人由于多年吃树皮、白石头……肠胃收缩,第二年有了一点猪油、大米……很多人肠胃不适应,然后撑死了几千人.
言归正传,《第一场雪》描绘出了非常洁白、纯洁的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的表现了对人民的关注.因此,我也来说几句.
雪前雪中和雪后,表现人民的关注.天空中彤云密布,鹅毛般雪从天降.山村夜里格外静,雪花簌簌往下落.大雪整整下一夜,万里江山变晶莹.柳树挂着银条儿,玉屑雪末随处扬.孩子雪地亦欢趣,叫声欲把雪震落.这场大雪很及时,明年必有好收成.
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本文原题为《瑞雪图》。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
全部展开
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本文原题为《瑞雪图》。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他的优秀短篇小说有《黎明前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老交通等》,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分别收集到短篇小说集《海燕》、《最后的报告》散文集《秋色赋》中。
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色,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2点:
(1)描写细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在写雪景和人们活动后适当地展开了联想,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作者抓住了下雪时雪下得很大的特点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
“鹅毛般的”“一会儿就白了”这是看到的,“簌簌”“不断”“咯吱”枯枝断了,这是听到的,这些词语都说明雪下得又急又密,。这段中作者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大。
作者主要抓住了雪后“美”的特点写的。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分雪后壮丽景色和人们活动二层意思讲的。
第一层中先概括地写雪后壮丽的景色。然后具体地描写了柳树、松树、柏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二层通过描写人正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发出的欢乐叫喊声,表达了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这一段的描写,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了比喻和象声词,叠词等,有声有色,有诗情,有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1. 冬雪能冻死害虫。
2. 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
3. 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这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通过联想议论,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之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