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0:01:24
“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洪武赶散又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
“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

“洪武赶散”是什么意思啊
洪武赶散又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红军”,“洪武赶散”也被称为“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红蝇赶散”则是“红巾赶散”的讹传,可能是出于对红巾军的不满而将其暗喻为红蝇瘟疫的缘故.“赶散”亦被称作“赶汉”.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风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 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张士诚. 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 、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风阳府.泗州、盱眙为交通要道,经明末大乱,人口锐减 ,时均属凤阳府,故迁移的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
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如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 ,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
明中叶,实行"中盐法",晋、徽商来淮业盐,并就地定居繁衍.涟水望族程氏,"先世本歙人也,明季始迁安东.耀南县城新安镇,是明朝中叶安徽新安商人在此兴集命名的.高沟地区的汪、程、吴等姓,其先也是安徽歙县人,也是因经商就地「居的.淮安河下镇是著名的徽商、晋商聚居地.
在经历元末战乱的环境之下,由於长江的阻隔,扬州府的属县崇明岛并未受到战火侵扰,得以获得保全.崇明岛位於长江出海口,其沙滩面积狭小,且水道时有变化,所以待战火停歇,人口纷纷往外迁移.洪武二十五年(1392),崇明岛上民无田者2千馀户,迁往江北,这些居民越江而居,迁入地点多在扬州府的通州,海门县境.之后,又有500户无田的县民,迁到苏州府昆山县境内.其实从洪武初年以来,崇明岛陆续有对外移民的活动,不同的是所属政区的变化,洪武七年(1374)以前崇明岛隶属江北管辖,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则与昆山县同属一政区.
在洪武初年的扬州府,除了复业的当地居民外,其馀皆为流寓人口,根据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在苏北地区一带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明初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泰兴县居民的祖先,多原为皖赣名族於元末之际迁入,而兴化县则有原籍苏州大姓,於洪武初年陆续迁入兴化.其他如宝应,江都等县望族,都认为祖先是由苏州迁入,这种原籍附会苏州的情形,是苏北移民普遍都有的特殊现象.
从洪武九年至二十六年(1376-1393),扬州府的移民陆续迁入,新增移民总数达14万人,其原籍来自苏南,浙北,江西等地.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扬州府74万人口之中,民籍移民及其后裔约50万人,除了崇明县之外,来自苏州及苏北,浙北地区的移民占总移民人口的一半,而来自江西与徽州的移民则各占四分之一.
淮安府的移民亦有从苏州迁入的说法,如泗阳县的席,唐,吴,朱四姓,即是明初由苏州的东洞庭山(太湖有东,西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等地迁入,因此该县仍存在有关原籍苏州的广泛传闻.然而,明初的苏州移民似乎未到达淮安府北方,因此沐阳,海州等地,则流传另一种「洪武赶散」的说法.「洪武赶散」,是由「红蝇赶散」,「红君赶散」的谐音转化而来.虽然「红蝇」的一种解释是,因元末战乱所引起的疾病流行,而使移民们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但另外一种解释却是移民祖先受到洪武帝的驱赶,所遗留下的感叹.
此外,来自零星的北方移民,特别是山西洪桐县民有部份迁入淮安府.山东东南地区,原为山西移民迁入的区域之一,而后再辗转南迁进入苏北地区,因此有些苏北地区移民,是为山西移民的后代.这些由山西洪桐移民向外迁徙的移民运动甚为频繁,从前朝开始乃至於整个明朝,多可发现其踪迹.
洪武时期江南向江北的移民,大致以当时的黄河为北界,江南移民渡河北上,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
其实奇特的现象还不止一个.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相同.据《盐城县志》所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 ,为了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为什么几十万人都说来自苏州阊门?吴王阖闾大城奠定了今日苏州城的规模,苏州城内有八个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越国,使越朝吴之意.齐门面对齐国,意在制服齐国.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位于城之西,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盐城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洪武赶散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此外我们无法解释几十万人都来自苏州阊门这一历史现象

洪武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又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红军”,“洪武赶散”也被称为“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红蝇赶散”则是“红巾赶散”的讹传,可能是出于对红巾军的不满而将其暗喻为红蝇瘟疫的缘故。“赶散”亦被称作“赶汉”。...

全部展开

洪武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又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红军”,“洪武赶散”也被称为“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红蝇赶散”则是“红巾赶散”的讹传,可能是出于对红巾军的不满而将其暗喻为红蝇瘟疫的缘故。“赶散”亦被称作“赶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