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空前加强的原因、不同点及启示求满分作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2:15:02
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空前加强的原因、不同点及启示求满分作答,
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空前加强的原因、不同点及启示
求满分作答,
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空前加强的原因、不同点及启示求满分作答,
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不同点:①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增多;③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比汉代更加深远.
浅谈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及原因
江西会昌一中 曾宪环
公元前2-1世纪的西汉帝国与公元7-8世纪的大唐帝国是当时雄居世界东方的封建大帝国.这两大帝国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发达的对外交通,开明的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扩大了两大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本文在此粗浅地比较汉唐帝国对外交往的不同并探究其原因,愿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行们共同切磋.
一、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
1、交往路途方式的不同.
西汉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兼行海路,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海陆并举,安史之乱后,偏重海路.
汉武帝时,西汉对外交往的陆路通道有四条:一条是自蓟(今北京城西南)出发,东北经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抵达朝鲜半岛(乐浪道).一条是自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此道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又称河西道).一条是自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县)出发,沿今滇缅公路,抵缅甸、印度(永昌道).一条是自南海(今广州)出发,经苍梧(今广西梧州)、郁林(今广西桂平),达于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北部)等地.西汉的海外通道有二条:一条向东,自齐(今山东北部)东渡渤海,可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向东,可达日本.一条向南,自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可达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又经马六甲海峡,西渡印度洋,可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① [此道又称“海上丝周之路”,须说明的是,西汉的“海上丝绸之路”并非全线直通,中国商船大致在马来半岛停泊,商使一般上陆转船再航孟加拉弯、印度].
唐朝对外交往的通道有七条:五条陆道,二条海道.陆道有从营州(今河北昌黎)入安东道(去朝鲜).自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通大同、云中道(去蒙古).自中受降城(今内蒙包头市附近)入回鹘道.自安西入西域道(去中亚).自交州(今越南河内)通天竺道(经缅甸入印度).海道则由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至高丽和日本.自广州、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至印度、斯里兰卡,再西至阿拉伯诸国(此即为著名的广州通海夷道).②
2、中外交往内容不同.
西汉对外交往以商品交流为主,使节往来、技术交流不频繁,有了初步的宗教、艺术交流.西汉出口商品是丝(绸)漆(器)并重,经丝为主,进口则是象牙、犀角、珠宝、琉璃、奇珍异兽等奢侈品.与西汉有使节往来的多为朝鲜、日本近邻等.技术交流局限于西汉的内属国(如朝鲜、越南)及中亚一些国家(如安息).宗教方面则是印度的佛教从贵霜国传入内地,但并非广泛流行民间,仅有一些统治阶层信奉.艺术方面是中亚的箜篌、琵琶、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传入西汉.
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中外交往的规模、频度惊人.使节往来方面:从公元630年至公元894年的260多年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节达19次,平均每次人数约400余人;从公元651年至公元798年的148年间,大食派遣的访华和对华贸易政府使团达37批.派遣留学生方面:新罗留学生是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仅在公元840年的一年里,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即达150名.商品交流方面:唐朝出口的是丝绸、瓷器,尤以丝绸为最大宗.中外贸易额急剧上升,如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到广州贸易的蕃船,竟达4000余艘.技术交流方面:新罗从唐引进雕版印刷术、制陶、制铜技术;唐从天竺学习熬糖(蔗糖)法,天竺从唐学取造纸术;唐的造纸、丝织技术传入大食.宗教往来方面: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在唐朝得到传播;新罗从唐传入佛教;佛教的六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成实宗、俱舍宗)先后由唐传入日本;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鉴真、义净等先后出国学习、传播佛教.艺术交流方面:唐朝的十部国乐中就有高丽乐、天竺乐,印度北部的犍陀罗艺术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雕刻艺术.
3、交往对等性的不同.
西汉的对外交往偏重单向交流,即西汉输出的东西多,外国输入西汉的东西相对少,特别在商品交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唐的对外交往则是典型的双向交流,输出多,输入也多.
4、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西汉的统治者虽积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开辟了东西两大外交圈,但西汉的对外开放显然还处于初步阶段,西汉政府虽与世界50余国有政治或经贸等往来,但时断时续,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经商、传教、学习、做官的难见史书明确记载.而唐朝的对外开放则达到持续、全面、成熟阶段,这可以从大量的外国人在唐朝居住、经商、传教、学习、做官得到印证.据阿拉伯史学家的记载:公元9世纪70年代,在广州的大食人、波斯人、犹太人和欧洲人等竟达12万之多.来华学习并在唐入仕的著名外国人有新罗的崔致远、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等.
5、对外交往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同.
西汉的对外交往虽远远超过秦朝,开辟了东西两大外交圈,但西汉的对外交往是时断时续的,西汉的外交辐射区域以周边近邻国家为主,并未遍及亚洲所有国家,西汉的外交以自我主动交往为主,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因此外部世界的文化并未真正深入西汉的文化和西汉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外部世界对西汉的了解并不充分,多停留在单纯的物质文化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汉并未明显地确立世界中心国的地位.
唐朝的对外交往远远超过西汉,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持续长久的,唐朝的外交辐射了亚洲大多数国家,周边国家与唐朝频繁的交往,使得世界较广泛地了解了唐朝,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外部世界的丰富文化深刻地渗透进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异域多彩的文化与唐朝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先进的科技文化,唐朝以不容质疑的世界大国形象屹立于亚洲东方.
二、汉唐对外交往不同的原因
1、交往路途方式不同的原因.
西汉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是受当时客观因素制约的.从地理上讲,中国是大陆型国家,虽东濒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古人要出没于大海的惊涛中,与海外各国进行交往,没有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是无法保障的.从造船技术上说,西汉时所造的海船,长度为7-12米,宽度一般为5-8米,长宽比例为7:5,这种海船属近洋海船,不宜在深海远航,一般来往于南海近海.从航海技术上说,西汉时的航海者仅仰赖信风,借助简单的星宿定位技术进行海上航行.由此可见,西汉时的海上航行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不易大规模进行海路交往,因而西汉政府偏重陆路交往.
西汉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还与经济重心的分布密切相关.西汉时北方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丝织业中心均在北方,江南经济这时远未开发,经济发达的北方地区为西汉政府的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手工业品.
唐朝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唐海路交往日益兴起的重要原因.唐朝的造船业远比西汉时发达,南方12州如扬州、常州、越州、洪州等是著名的造船中心,所造船舶大者长达20余丈,载客600-700人,载重上万石,在南海——印度洋航线上,唐朝的船舶无疑是最大的庞然大物.唐朝的航海者凭借信风、海图、牵星过洋综合技术进行海上航行,据唐代贾耽《广州通海夷道》的记载,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航海者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安史之乱后,由于吐蕃势力强大起来,一度控制西域,阻断西北丝路的畅通,海路交往尤显重要.
唐朝时海路交往的日益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自东晋至唐中后期,江南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经济面貌已换新颜,富庶的江南丝织业、制瓷业的迅速崛起,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手工业精品.
2、中外交往不同的原因.
西汉中期,农耕经济得到相当发展,统治阶层的大部分物质需求在国内可得到满足,而异域的象牙、犀角、珠宝、琉璃、奇禽异兽等奢侈品,大受统治阶层垂爱,因此西汉官方贸易往往以丝绸、漆器来换取异域的殊物.西汉出口的商品为丝绸、漆器,是依托国内先进的丝绸业、漆器业来支撑的.西汉时主要的手工业为丝织业、漆器业和冶铁业,当时西汉的丝织技术、漆器制作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丝绸、漆器的产量也有了增长,精美的丝绸、漆器在国内主要为统治阶层享用,对外则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西汉的冶铁业因受到采矿、冶炼技术的限制,铁的产量有限,铁器以满足国内农业生产为主.出于对国家安全和技术垄断的考虑,西汉政府对养蚕缫丝技术、铁器出口等进行限制,只有内属国及丝路上中亚的一些国家能与西汉进行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交流.西汉的周边众多国家,由于国家大小不一,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与西汉相比有一定差距,少有能与西汉平起平坐的国家,因而西汉与周边国家使节往来,文化交流不可能频繁.
唐朝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和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众多的国家争相与唐朝建立外交联系,派使者、留学生等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唐朝的文化.唐朝时主要的手工业为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冶铁业等,其中丝织业比西汉有了更大发展,丝织业遍布南北,且织染技术不断创新,产量倍增,唐朝的丝织品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纺织品,在海外市场倍受青睐.唐朝时制瓷业迅速崛起,形成青白分类的越窑和邢窑两大系统,此外江西的昌南镇和四川地区也出现资器生产基地.依托国内先进、普及性广的丝织业、制瓷业的支撑,唐朝不断的对外输出丝绸、青瓷.在对外的技术、文化交流中,唐朝的众多统治者凭借强者的自信,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对待世界各国,对自身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并非狭隘的据为己有,而是大度的、合理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对别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则积极吸收,丰富自身的经济、文化内容.
3、交往对等性不同的原因.
西汉时统治者加强对外交往,西汉与世界大小50余国建立了政治或经济等联系,这似乎是“伟大”的成就,但这种“伟大”成就是建立在“恩赐”贸易基础上的,是儒家思想支配下大国思想的外在表现,西汉统治者试图以经济上的“恩赐”来笼络、怀柔各国,从而树立大国形象,在对外交往中较多地表现为西汉主动交往,甚至是一厢情愿式的交往.
唐朝时,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渐缩小,各国各拥有长处和优势,在此情况下,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能够在大致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唐朝统治者更注重现实,在对外交往中力求互惠互利,而非一味大方的“恩赐”.
4、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的原因.
西汉时对外开放处于初步阶段,是由历史客观原因决定的,主要是受当时经济、文化、科技等原因的制约.而唐全面的对外开放,是主客观原因综合的因果,唐朝国力雄厚,政治稳定,唐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敞开国门,接纳世界各国的强者自信,则有力地推动了对外开放.
5、对外交往对中国及世界产生影响不同的原因.
由于西汉实行自我主动式的对外交往且偏重单向交流,输出的东西多,输入的商品多以奢侈品为主,中外之间的技术、文化交流不频繁,因而外部世界的文化对西汉文化和西汉人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不很深,西汉政府通过东西两大外交圈进行的外交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中外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并不充分,加上西汉的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对外输出的手工业品和文化产品有限,因而对世界并未产生震撼性的强烈影响.
唐朝时,众多统治者持续地奉行开明的对外交开放政策,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唐朝都平等相待.所以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日益增多,中外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中外之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外部世界的文化深刻地渗入唐朝文化和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唐朝凭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整体的先进和强大,不容质疑地成为世界仰慕的中心,唐朝的声威远播海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人在《中国古代史》(试验本)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总结,限于自身水平及阅读资料有限,在此仅粗浅地谈谈,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们指正.
注释:
①《汉书•地理志》载
②《新唐书•地理志》载
参考书目:
1、《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张玉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9月出版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沈光耀[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