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年间发生的诡异事件靠谱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8:07:42
北宋宣和年间发生的诡异事件靠谱吗
北宋宣和年间发生的诡异事件靠谱吗
北宋宣和年间发生的诡异事件靠谱吗
香港歌手杨千嬅有一首《诡异》歌,其中有句歌词:“你不暗示,曾甜蜜彷似灵异,总之有事”.诡异事件到底有无对未来的某种暗示或征兆,现代科学无法认证,因此也不予认同.但依据“存在即合理”的逻辑,窃以为,任何诡异事件的发生,即代表着“总之有事”.
北宋宣和(1119--1125)这个年号,一共使用了七年,宣和七年秋天改年号为靖康,北宋旋即进入死亡倒计时.根据史料记载,这七年中,所谓的宣和,其实一点都不“和”,年年均发生一些很悬、很巧、令人惊讶和感觉奇怪、迷惑的诡异事儿,且在七年后都得到了应证.如果说这些都是纯属巧合或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都不靠谱,那赵炎只能理解为“怪事年年有,宣和特别多”了,否则还能怎样?
宣和元年秋天,道院(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奏金芝生.车驾幸观,因幸蔡京家鸣銮堂置酒.时京有诗,徽宗即席赐和曰:“道德方今喜造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其后女真以宣和七年冬犯京师,以十二月二十五日城陷.太史预备立春,出土牛以迎新岁,竟无助于事(《行营杂录》).
宋徽宗不是预言家,但他的预言诗确乎写过不少,就其心灵上的某种预感而言,似有迹可循.比如他赐给燕帅(幽州总管)王安中的一首御制诗:“葆和殿下荔支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欲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此诗亦属一语成谶;宣和六年中秋那天的晚上,也写过一句“日射晚霞金世界,月临天宇玉乾坤”,第二年真的变成“金世界”了.倘若皆以后人曲解而冠之,恐不能自圆其说.
实际上,早在童贯出使辽国,带回辽的光禄卿马植(即赵良嗣),宋徽宗详细咨询其关于联金灭辽之策以后,他心中对金的崛起就已有所警觉和畏惧,其后多次反复,摇摆不定,在疑虑中过了许多年,一直到宣和二年才下决心派人去跟金人联络灭辽事宜.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谓疑心生暗鬼,宋徽宗笔下的诸多预言诗,盖有其心理原因,即预感到有事要发生,且定跟金人的崛起有关.另外,那个太史令也是笨蛋一个,既然预感到金人将入主中原,为何不扎几个小金人,然后用火烧掉,难道他不知道“火克金”的道理?出土牛而迎春,土生金,岂非帮助金人?或许这个家伙早就是金人的卧底.
宣和二年,钧天乐部有焦德(一位艺人)者,以谐谑被遇,时藉以讽谏.一日从幸禁苑,指花竹草木以询其名,德曰:“皆芭蕉也.”上诘之,乃曰:“禁苑花竹皆取于四方,在途之远,巴至上林,则已焦矣.”上大笑,亦犹锹浇焦烧之戏,掘以锹,水以浇,既而焦,焦而烧也.其后毁艮岳,任百姓取花木以供薪.亦其谶也(《清波杂志》).周密的那句“亦其谶也”,是说宋徽宗死后真的被火烧又被水浇灭成了“焦尸”.
这事很悬,赵炎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只能说是巧合了.当然,或许存在报应循环的理由,佛教认为,草木皆有生命,宋徽宗玩“锹浇焦烧”花竹草木之戏,是种下了“因”,成“焦尸”是应之“果”,当有此报,亦未可知.
宣和四年,禁内有物曰犭□(这个字打不出来)雷,块然一物,无头眼手足,有毛如漆,夜有声如雷.禁内人皆曰犭□雷来,诸合皆扃户,徽庙亦避之.或往诣妃嫔榻上睡,以手抚之,亦温暖,晓则自榻滚下而去,罔知所之.或宫妃梦与朱温同寝,即此犭□雷也.或曰朱温之厉所化(《贵耳集》).
这个误闯后宫的不熟之客,大约是野猫或黑狐之类,“无头眼手足”应为害怕而夸张的说法,只是将其与朱温的鬼魂并论,值得玩味.我们可以分而解析之.一是禁中无人认识这种动物,好比无人认识金人,所以害怕;二是“宫妃梦与朱温同寝”,可理解为女性对于战俘命运之噩梦的担心.史称,朱温“勇有力,凶悍”,且乱伦;三是当时多数人认为金人是反复无常的不速之客,担心联金灭辽会“引狼入室”,潜意识里把金人跟朱温比较,朱温先叛黄巢降唐,又篡唐自立后梁王朝.这种担忧也波及到了后宫.
宣和五年,朱勔取太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数月乃至.会初得燕山之地,赐号“敷庆神运石.”石傍植两桧(gui圆柏),一夭矫者名朝日升龙之桧,一偃蹇者名卧云伏龙之桧,皆金牌金字书之.御题云:“拔翠琪树林,双桧植灵囿.上稍蟠木枝,下拂龙髯茂.撑拏天半分,连蜷虹两负.为栋复为梁,夹辅我皇构.”嗟呼!桧以议和作相,不能恢复,已兆于半分两负,而一结更是高宗御名,要皆天定也《(枫窗小牍)》.作者文后的“嗟呼”,还是很有道理的.
且不说秦桧的出现和发迹,是否真的是老天爷的意思,单说宋徽宗的“御题”,已然可以折射出他对朝廷未来命运走向的某种计划,或谓其已经在盘算,天下一旦有事,我将向何处去.当时的情形是,和金人的协议已成,战争即将开始,以后将发生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从他在宣和七年秋天决然逊位南逃来看,“撑拏天半分”应该是他早已计划好的,北方的烂摊子留给大儿子,将来南方半壁江山留给九儿子赵构,所以才有“夹辅我皇构”一句.有史料显示,宋徽宗最喜欢第三子赵楷和第九子赵构,反而不怎么喜欢大儿子赵桓.
宣和六年上元节,天子御楼观灯,其下万众,忽有一人跃出,缁布衣,若僧寺童行状,以手指帘前,谓上曰:“汝有何神,乃敢破坏吾教.吾今语汝,报将至矣.吾犹不畏汝,汝岂能坏诸佛菩萨耶?”上下闻之,皆失措震恐,捕执之,则又曰:“吾岂逃汝乎?吾故示汝以此,使汝知,无奈吾教何?尔听,汝苦吾,吾今不语矣.”于是棰掠交下,又加炮烙,略不一言,亦无痛楚状.上益愤,召羽士曰宋冲妙,世号宋法师者视之.奏曰:“臣所治者邪鬼,此人也,臣所不能识.”因又断其足筋,俄施刀脔,血肉狼籍,上大不怡,为罢一日之欢.至暮终不得为何人,付狱尽之.呜呼!浮屠氏实有人.(《铁围山丛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许多笔记里均有提到,之所以说它诡异,是因为自称道君的宋徽宗对死人居然也如此残忍!“棰掠交下,又加炮烙,略不一言,亦无痛楚状”,说明和尚已死,正常人不可能一声不吭.那么,宋徽宗为何对和尚的尸体亦不放过?通常的理解是教派之争,徽宗信道而轻佛.其实还应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即他对信奉佛教的金人的畏惧,已经深入内心.和尚的一句“报将至矣”,直抵他内心深处,触及到了最为敏感的神经,大概把他的胆儿也吓破了,是以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报复和发泄.
宣和七年发生的诡异事最多.先是禁内讹言祟出.深邃之所,有水殿一,游幸之所不到.一日忽报池内莲花盛开,非常年比,祐陵(徽宗陵寝,此处代指他本人)携妃嫔阉官凡数十人往观之.既至,则有一妇人,俯首凭阑若熟寝状.上云:“必是先至此,祗候太早,不得眠所致.”谕左右勿恐惧.见其缜发如云,素颈灿玉.呼之凝然不顾,上讶之,自以所执玉麈挥触之,愕然而起.回首乃一男子,须髯如棘,面长尺余,四目若电,极为可畏.从驾之人皆辟易惊仆,上亦为之失措.逡巡不见,上急命回辇,未几京城失守(《玉照新志》).跟梦境一样的匪夷所思.
瞧这妇人多美呀,“缜发如云,素颈灿玉”,忽又化为粗豪可畏的异族男人,几近妖怪.这件事同样可以用心理原因来诠释.要知道,此时金人的铁骑已经出现在黄河北,汴京城内风声鹤唳,一日三惊,稍微奇怪的事情,都会被无限夸大.首先莲花违季节盛开,算不上诡异,而熟睡的美丽女子大概也是寻常宫女,看见皇帝来了,估计是快速躲开了,众人因为害怕而没有看清楚罢了.其次,那个“面长尺余,四目若电”的男子,很可能就是徽宗随从里的某个驴脸宦官,徽宗自己嘴上说“别害怕”,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惊恐,导致“回首”之视觉成相的变异.也可理解为当时宋人对于女真人的巨大心理落差.这一年童贯收复燕京等地,宋人还对女真灭辽而感恩戴德,所以潜意识里认为女真很“美好”;等到金人大兵压境,露出了凶残狰狞之相,美女变凶男了,所以“极为可畏”.
这一年年底还发生了另外一件诡异事,说楚州有卖鱼人孙姓,颇知人灾祸,时呼孙卖鱼.上皇(徽宗逊位南逃回京后的称谓)闻之,宣至京师,馆于宝箓宫道院.一日怀蒸饼一枚,坐一小殿.时日高,拜跪既久,上觉渐馁,孙见之,即出怀间蒸饼,云:“可以点心.”上虽讶其异,然未肯接,孙云:“后来此亦难得食也.”时莫悟其言,明年遂有沙漠之行(《鸡肋编》).赵炎以为,庄绰其人博物洽闻,当不会胡编乱造.
今日观之,那个姓孙的鱼贩子的所言所行,未必就高明,最多算个善于分析时事的二流评论员而已,因为他只分析到北宋一定会被金取代,并未预测到第二年北宋即灭亡.且谁都知道,一旦国家消亡,人人皆成亡国奴,“难得食”是正常现象.但在当时人心目中,姓孙的已经很了不起了,诡异之处就在于,他去面见皇帝,怀里还带着馒头,而不是鱼.
其出发点可能是想借馒头说事,做一些劝谏的工作.馒头是百姓的充饥食物,鱼是贵族用来享受的奢侈食物,显然是在告诉宋徽宗:你若想吃鱼,就得先让百姓吃饱肚子,此时励精图治,或许不算太晚.庄绰的“时莫悟其言”之评,说到根子上了,孙卖鱼的预言之所以成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徽宗父子不觉悟的成全.
宣和七个年头,发生的诡异事还有许多,文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解析.我只想说明一点,诡异不代表不靠谱,一切皆有可能,一切“总之有事”.正如文艺评论家殷谦所说的那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它具体在哪里,但也没有人说它并不存在.人类的进化摆脱不了心灵,但进化论又无法解释心灵这个诡异的东西.”心灵诡异,你能说自己的心灵不靠谱吗?(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