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5:41:54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
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的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去领军作战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
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
柏杨有评:窦宪是皇亲国戚,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燕然山战役对国家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功过是非应该分明.我们有理由去歌颂.但是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行,反不如一个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的一件酸溜溜的屁事,占据的篇幅要多.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文化事迹,被迂腐盲目的没有原则的反战思想埋没掩盖.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最严重的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中国人的孱弱退守,原因在此.
窃以为:窦宪此人,还不足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比肩,但是燕然战役的功绩战果是不应该被淡忘的.诚如柏杨所说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的确是这样.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鼓吹战争,但是我相信“和平”二字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说.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找回那种遗失已久的“汉唐气魄”;那种投鞭断流于湄公,驻营饮马于贝尔加的英雄气概;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