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9:49:43
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照

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
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

要求以照明工具的演变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
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照明工具经历过无数的变革,出现过火把、动物油灯、植物油灯、蜡烛、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发展到现在琳琅满目的装饰灯、节能灯等,可以说一部照明的历史正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
人类使用油灯照明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过了多次改进.油灯用油从动物油改为植物油,最后又被煤油取代.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罩.早期的罩是用纸糊的,很不安全,后来改用玻璃罩.这样的油灯不怕风吹,在户外也照样使用,而且燃烧充分,不冒黑烟.
可是人类并没有满足,在使用油灯照明的同时,仍然在寻找其他的照明方法.公元前3世纪左右,有人用蜂蜡作成了蜡烛.到了18世纪,出现了用石蜡制作的蜡烛 ,并且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
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使人类的照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初,这种灯很不安全,在室内用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只当做路灯用.后来经过改进,它才走进千家万户.
火把、蜡烛、油灯、煤油灯、煤气灯这些照明工具,都没有离开火,都是靠物质燃烧发出的光来照明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也能照明的方法呢?有人曾经捉来大批的萤火虫,利用萤火虫发出的萤光来照明.这种方法虽然不实用,不过在人类的照明史上也算是最奇特的一种方法了.
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人类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
电灯泡(白炽灯):电线里的电流进入到很细很细的金属丝里,金属丝会产生高热,热到一定程度会发光,这是最早的电灯,现在仍然在广泛使用.
日光灯:它不含红外线,所以它的光是很温和的,不伤眼睛;因为不含有热线,用起来比较省电;它也会发出许多美丽有色的光.这就是由荧光粉里所含的化学药品的性质来定了,例如涂上钨酸镁的,发蓝白色光,涂上硼酸镉的发淡红色光.
蒸汽灯: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种蒸汽通以电流而发光的.它们的构造,有点像日光灯,也能省电.蒸汽灯有水银蒸汽灯、钠蒸汽灯.
下一代的新型照明光源,是LED灯,即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做的照明灯.它具有高效、节能、长寿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

大河网讯



汉代匈奴人造型灯。



战国盘形高柱灯。



唐青釉省油灯。



金代三彩罩子灯。



卿烈军正在把玩自己的“宝贝”古灯。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

全部展开

大河网讯



汉代匈奴人造型灯。



战国盘形高柱灯。



唐青釉省油灯。



金代三彩罩子灯。



卿烈军正在把玩自己的“宝贝”古灯。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自然之火来御寒、烧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位于宛平城内的“万家灯馆”用四百多盏古灯,给公众讲述着三千多年的灯具变迁史。
灯是从豆演变而来
一个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个把手支撑,简单的造型,粗糙的工艺,放在一般人眼里,就是一件不值钱的陶器,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在“万家灯馆”主人卿烈军眼里,这可是一件宝贝。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算是灯的前身了。”卿烈军一边把玩着,一边解释。
在石器时代,人类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
据老卿介绍,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现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照明工具就是豆。“应该是有青铜器的豆,但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过。”
青铜器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认为,当时用青铜器做照明工具应该是贵族才享有的权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钉区别豆和灯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灯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却多了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就叫支钉,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
据介绍,战国时期,最早的蜡烛开始出现。可当时的蜡烛和现在的蜡烛不一样,外形并不是很规则,怎么支撑使其站立?聪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个尖锥,把不规则的蜡烛插在这个尖锥上,蜡烛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立了。
这段变迁历史本来只是老卿的大胆推测,苦于无法证明。但一件收藏品的出现佐证了他的想法。十年前,老卿在潘家园溜达时,在一个外地农民的地摊上发现了一个陶器圆盘,圆盘上有一个小小的尖锥,老农是从家乡的地里挖出这件东西的,却不知道是个什么古董,开价50元。老卿仔细地看了看,觉得东西不错,一番讨价还价,20元成交。
“现在再仔细看,这个东西绝对是宝贝。”老卿认为,这个陶盘正好填补了灯具历史发展的一段空白,从豆到灯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渐演变,这个圆盘大概就是战国时灯具的雏形,尖锥说明它是当时用来照明的。
支钉的出现正式拉开了灯具的历史,自此,灯具历史完成了从豆到灯的转变。
长信宫灯是环保灯代表
汉代是大一统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术在汉代突飞猛进,出现了挂釉技巧。“万家灯馆”的展品中有很多汉代的陶灯,造型古朴的豆型灯,带着高帽子的妇人灯,刻画匈奴人的陶灯,还有外层挂黄釉和绿釉的塔形灯。造型丰富多彩的陶灯有点让人目不暇接。
据介绍,汉代的思想文化是很丰富的,人物造型灯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工匠很注重刻画生活细节。匈奴人造型灯记载的是当时汉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战争之后,汉朝俘虏的匈奴人被当作官员的家奴。妇人灯以戴着高帽的妇女为造型,体现了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并不低。挂釉的塔形灯则说明了陶器开始演变为瓷器,工艺逐渐走向成熟。
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
“这种灯的构思和工艺非常巧妙,是一种环保灯,在世界灯具历史中是中国的骄傲。”老卿介绍,这种灯具在汉代末期因为战乱而绝迹,以后历代宫廷均没有享受到这一“改革成果”,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唐代出现节能省油灯
俗话中常说:“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灯。”用来形容某些人比较厉害,刻薄。其实,这里的“省油的灯”在历史中真正出现过,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烧制的省油灯就是真正的节能灯。
在老卿的宝贝中,有一个碗形的灯具,有夹层,上层和豆一样,像个小碗,下层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来装水。因为当时主要是用油料燃灯照明,而油料遇热后会挥发,所以唐朝工匠们采用灯具腹内蓄水来降低灯油温度,减少油料的挥发。按照灯具的划分,釭灯属于立燃式灯具,省油灯则是卧燃式灯具,灯芯在燃烧时是睡卧在灯具中。根据一些测试表明,使用省油灯的确能够节省灯油25%至30%,小小的奇思妙想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在考古中,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灯出土。
“这大概是省油灯至今仍流传的原因,同样奇思妙想的釭灯因为只能贵族使用,所以记载的很少。”老卿分析。
说起这盏省油灯还有一个小插曲,2003年12月,老卿带着这盏省油灯参加“鉴宝”节目,结果一位山东口音的观众说,这种土灯在我们那挺多的,不值钱。但专家仔细研究过后,给出了6000元的参考价格。因为省油灯是唐代邛窑创烧的,之后流传了千年,各地都有仿烧,历代都有产品存世。老卿手里的这盏灯正是唐代邛窑的产品,属于非常珍贵的第一代省油灯,价值也就比其他朝代的省油灯高多了。
唐宋出现彩色陶瓷灯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巅峰之一,各项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其中,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其实,在灯具中就已经开始运用彩陶技术。在“万家灯馆”的展柜中,一些唐代的彩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据老卿介绍,这些彩灯是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釉烧制而成,绝对是当时的“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
唐代国力强盛,生活物资十分丰富,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曾作为一种冥器(陪葬品)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据老卿分析,他手上的这些彩灯应该是当时民间用于陪葬的彩灯。
到了宋代,陶瓷技艺达到了古代的顶峰,白釉灯开始出现,各种青瓷灯、白瓷灯放了整整一柜子。这个时候的陶瓷灯具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再为统治阶级所独有。到了明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开始影响灯具的造型,例如文殊菩萨灯,童子灯。清代则以书法、绘画为主,花鸟鱼虫出现在灯具表面,外形也逐渐追求一些吉利象征,如寿字形烛台,狮猴灯,大狮小狮灯。据老卿解释,狮猴灯取意“封师拜侯”的意思,大狮小狮则是“太师少师”的意思,都是代表升官发财。还有麒麟送子灯,都是为了讨吉利。
同时,灯具的地域性表现越来越明显。四川灯以双盘为主,颜色以藏青色为主,花纹和当地的蜡染近似。山西灯以壶形为主,颜色比较淡,花纹雅致。还有河南灯、湖南灯,都非常具有各地的风土人情。其中,云贵等地矿灯非常吸引人。灯嘴很长,像前门的大茶壶一样,这种灯放在矿道里,不但用来照明,壶嘴还可以用来指路,简单实用。
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科技发展迅速,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增多,电灯也进入了古老的国度,逐渐取代了以蜡点灯的时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民间古灯逐渐走向衰败,成为了见证历史的古玩。(记者刘可)



民国初期的鹿形灯
淘灯记
弹指一挥间,卿烈军淘灯已经有十年。十年前,他主要是收集瓷器,用他的话说,收过好东西,也赔过。在收集瓷器的过程中,他发现,古灯作为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很少有人去玩,市面上有很多不错的古代灯具,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于是,他把精力逐渐转移到灯具收藏上。耗资近十万元,最多时收藏了将近八百盏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古灯。最后,他去芜存精,留下了四百多盏各式民间陶灯,办起了一个小型专业博物馆。
潘家园淘镇馆之宝
十年前的一个冬日,风和日丽。老卿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里转悠,一个外地农民的地摊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堆战国文物杂乱地堆在一起,有青铜器,有陶器,各种各样,其中有个酒杯斜放在地上,老卿好奇地拿在手上一摸,酒杯的底部中央有一个尖锥,“这是个好东西。”当时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
农民挺实在,说这个酒杯放不平(其实是他放倒了),没什么值钱,开价80元。老卿仔细看了看,终于发现这是一个豆形灯,而且还是战国时期从豆到灯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物证。好东西啊!老卿又详细盘问了一下,老农就竹筒倒豆子,全说了出来。原来他是陕西人,家里有几亩地,春耕刨地时挖出一个古墓,出土了不少好东西,自己琢磨着挣点钱盖房子,听人说北京潘家园收文物的价格出的高,就来了。
老卿和他讨价还价半天,最后30元成交。这件宝贝现在成为了“万家灯馆”里的镇馆之宝。按老卿的解释,为什么豆形灯的尖锥居中,并不是随意和偶然出现,它沿袭了周礼中火炬使用规定的某些成分,体现了中国人在用火照明上的规范和文明。究其根源,这样的燃灯方式出自当时统治阶级的“中华之国,中央之国”的思想理念,是古代思想的物质反映。
潘家园成了老卿的福地,将近一半的古灯都是从这淘出来的,而且价格还比较低,现在一有工夫,老卿还经常去那转悠淘宝。
百元买到民国初期鹿形灯
在近代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很快,很多器物上都有民俗文化的影子,灯具也是如此。例如馆里一尊漂亮的民国初期鹿形灯,就是老卿在山东旅游时无意间买到的,是他收藏灯具以来最开心的事。
鹿形灯取意“一路平安”,是民国初期非常有代表性的灯具。1997年时潘家园一个店主手上有一个,开价2000元,而且还有点残破。老卿反复商量,最后还是没有买下,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1998年,老卿去山东聊城旅游,闲来无事在当地的一个家具市场碰运气。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古玩店里发现了一对鹿形灯,其中一盏非常完整。老卿赶紧地问价,店主开价才200元,老卿二话没说,花100元买下了完整的那盏,旅游的心思都没了,第二天就回北京放到家中小心保存。
老卿收灯,最开始好的坏的都收,既有拣便宜的时候,也有走眼的时刻。十年前,他用七件好东西换了一个古瓷灯,非常完整,当成了宝贝。后来收藏久了,知识丰富了,才发现,这种瓷在古代是没有的,而是解放后山东某地出产的一种瓷,大呼上当。
“当时只认新旧,不看质地,所以才上当了。”现在老卿可以算是老手了,走眼的时候少多了。(记者吴镝) (来源:北京日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