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仁人之心探求古仁人之心,寻找历史中的古仁人,古仁人之心给我们的启示和对中华人民复兴的意义,1500字左右,不限字数吧。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5:31:20
关于古仁人之心探求古仁人之心,寻找历史中的古仁人,古仁人之心给我们的启示和对中华人民复兴的意义,1500字左右,不限字数吧。越多越好。......
关于古仁人之心
探求古仁人之心,寻找历史中的古仁人,古仁人之心给我们的启示和对中华人民复兴的意义,1500字左右,
不限字数吧。越多越好。......
关于古仁人之心探求古仁人之心,寻找历史中的古仁人,古仁人之心给我们的启示和对中华人民复兴的意义,1500字左右,不限字数吧。越多越好。......
思路:
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具体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即先人后己的济世思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作文就好写了.可以用两种思路:
一、传统思路,对论题持肯定态度.可以先写古人的济世思想,再迁移到现代人,提出“现代人也要先人后己,热衷于帮助他人”.论证这一观点时,可以先使用理论论证法论述“古仁人之心”对他人的益处和对自身的精神净化和升华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促进作用,后用例证法,列举诸如青年支援者等事例支持观点.最后,升华主题,提出号召,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二、创新思路,在肯定论题的同时提出新观点.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写得水平高也可以博得判卷老师的欣赏.首先肯定论题中先人后己的部分,之后笔锋一转,指出“要想为别人作善事,让别人进步,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心,自己先发展、进步”,从而独树一帜,吸引判卷老师的眼球.但要把握好度,过度地强调自身可能会走入利己主义的泥潭.如果水平有限,推荐第一种.
从“古仁人之心”说起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便是“古仁人之心”.
心情的好坏不因外界物质条件改变而受影响,也不以个人名利得失为条件,表现了古仁人豁达的胸怀.既然如此,古仁人的心情不就没有忧喜之分吗?不,古仁人也有忧,亦有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的忧思如此深远、广泛,不以个人索取要求为基准,却把国家昌盛、百姓和乐牵挂于心.居庙堂之高,便切切实实地造福于人民;处江湖之远,则忠心耿耿地效劳于国家.国家社稷当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思想品质啊!
而在当今社会,常常有人大悲大喜,悲个人之所失,喜个人之所得,视名为命,视利为友.他们也有忧思,他们忧房子、忧位子、忧车子、忧票子、忧天下之所有而自己尚未得到的一切;他们亦有所乐,他们乐房子、乐位子、乐车子、乐票子、乐别人未得而自己已得到了的一切.他们当然也忧国家,他们忧国家不发奖金、忧国家让自己下岗……与古仁人相比,当今社会有的人的忧思更为“广泛”,内容更为“充实”.他们的忧思、乐趣是有固定标准的,以个人为圆心,外物得失好坏为半径,这一圈即为他们忧思的范围.这个范围虽有一定标准,但却是永远填不满的.
我们社会中这一部分人的所忧所思、所作所为与历代的志士仁人的忧思大相径庭,有着天壤之别,这些人应该感到羞耻.在社会生产力、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古代的今天,为什么有些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操却远远低于古仁人呢?今天,我们说说“古仁人之心”,也应当想想“古仁人之心”,最重要的是要落实于实际行动.我们要学学“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
全部展开
1.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2、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
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南宋朱熹圈定 。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收起
【简介】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岳阳...
全部展开
【简介】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在楼上雕刻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岳阳的好景色,全在一座洞庭湖上。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湖面上撒满日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的时候,一整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游人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老虎的怒吼、猿猴的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看去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伤到了极点,悲伤极了。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解词】
1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超过,过了。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通“俱”,全,皆。
乃:于是。
增:扩大。
制:规模。
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
记:记叙。
2
胜状:胜景,好景色。
衔:包含。
吞:吞吐。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际 涯 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 涯专指水的边界)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览:看。
异:不同
3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阴:阴冷。
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
岳:高大的山。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隐没。
行:通行。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樯:桅杆。
楫:桨。
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这。
则:就。
有:产生。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去:离开。
国:国都。
忧谗畏讥: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畏:害怕。
谗:说坏话。
讥:批评指责。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感:感慨。
4
春和:春风和煦。
景:日光。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美丽的鱼。
芷:一种香草。
汀:小洲。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野花。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时。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何极:哪有穷尽。
旷:开阔。
怡:愉快。
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
偕:一起。
临:迎着。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5
尝:曾经。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异:不同于。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以: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庙:宗庙。
堂:殿堂。
庙堂:指在朝廷。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是:这样。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其必:一定。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
斯人:这样的人。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归:归依。
【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第五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大家可以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此文撰于邓州 ,作者并未到过岳阳楼。
【文学常识】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写作特点】
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全文中心: 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阐述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进步的思想以及作者自己政治上的抱负. 同时也表达了不向保守势力妥协的决心. 还包含对滕子京的安慰和砥砺之意. 整篇文章融叙事; 描写; 议论于一体, 借景抒情.
【主旨分析】
写出作者远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出作者豁达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段意总结】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收起
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具体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即先人后己的济世思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作文就好写了。可以用两种思路:
一、传统思路,对论题持肯定态度。可以先写古人的济世思想,再迁移到现代人,提出“现代人也要先人后己,热衷于帮助他人”。论证这一观点时,可以先使用理论论证法论述“古仁人之心”对他人的益...
全部展开
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具体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即先人后己的济世思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作文就好写了。可以用两种思路:
一、传统思路,对论题持肯定态度。可以先写古人的济世思想,再迁移到现代人,提出“现代人也要先人后己,热衷于帮助他人”。论证这一观点时,可以先使用理论论证法论述“古仁人之心”对他人的益处和对自身的精神净化和升华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促进作用,后用例证法,列举诸如青年支援者等事例支持观点。最后,升华主题,提出号召,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二、创新思路,在肯定论题的同时提出新观点。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写得水平高也可以博得判卷老师的欣赏。首先肯定论题中先人后己的部分,之后笔锋一转,指出“要想为别人作善事,让别人进步,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心,自己先发展、进步”,从而独树一帜,吸引判卷老师的眼球。但要把握好度,过度地强调自身可能会走入利己主义的泥潭。如果水平有限,推荐第一种。 当代的人已经接受不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的胸襟了吧?尤其是14岁的孩子。故之二八年华,女子已到了出阁之年,男子也到了入仕之时,而当代,24岁的青壮年们,还找不到合适的报效祖国的方式。古今之别,如同天地之遐迩。
前日留了一个作文题,以是对《岳阳楼记》的总结:《我心中的古仁人》,旨在让学生对于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生云:现代人吃酸杏,将自己的牙酸的连豆腐都不敢吃,几天也仅仅喝几口水,导致心情季度低落;而古人吃酸杏,同样算到牙齿,他们却不失落也不高兴,如同往常一样。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了吧?因此古人的心理很难猜透,因为他们会像石佛一样,无肢体动作已经面目表情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古仁人之心的最高境界还不止如此,最高境界是连心情都不会改变。有人盲目的模仿,最终也只能是面不改色,而心理却或喜或悲。将心灵清静,才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根本。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枭雄。同样酸杏倒牙,孩童心无旁骛,则是童趣;老人口无硬物,则是迟暮之哀;春和景明之时,酸杏倒牙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秋雨霏霏之时,则有秋景悲凉的意味。而于国破之时,忧国忧民之人必有亡国之痛,丧国之耻,一颗酸杏又能如何呢?如果可以重振河山,虽满口皓齿皆亡,亦无憾矣!呜呼,古仁人之心,如斯夫!而今之和谐社会,全民皆酸杏倒牙,故世之不乱,人之不仁也!
亦或,当全天下的人都可以腾出自己的心情,为一颗杏儿改变,享倒牙之痛、之愁、之趣时,也就说明国泰民安了吧,而此时,仁人们也就可以享酸杏倒牙之或悲或喜了吧!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哉!呜呼!而人非神也,有天数制约,邓主席为了香港回归殚精竭虑,又如何,最后还是没有实现:“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
当官的若是可以做到“与民同乐”已是万民之福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谁敢痴?追求完美已是一种境界,而完美确实可遇而不可求之神物了吧!
故古仁人之心,只限一个古字,亦或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吧!
收起
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具体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即先人后己的济世思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作文就好写了。可以用两种思路:
一、传统思路,对论题持肯定态度。可以先写古人的济世思想,再迁移到现代人,提出“现代人也要先人后己,热衷于帮助他人”。论证这一观点时,可以先使用理论论证法论述“古仁人之心”对他人的益...
全部展开
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具体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即先人后己的济世思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作文就好写了。可以用两种思路:
一、传统思路,对论题持肯定态度。可以先写古人的济世思想,再迁移到现代人,提出“现代人也要先人后己,热衷于帮助他人”。论证这一观点时,可以先使用理论论证法论述“古仁人之心”对他人的益处和对自身的精神净化和升华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促进作用,后用例证法,列举诸如青年支援者等事例支持观点。最后,升华主题,提出号召,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二、创新思路,在肯定论题的同时提出新观点。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写得水平高也可以博得判卷老师的欣赏。首先肯定论题中先人后己的部分,之后笔锋一转,指出“要想为别人作善事,让别人进步,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心,自己先发展、进步”,从而独树一帜,吸引判卷老师的眼球。但要把握好度,过度地强调自身可能会走入利己主义的泥潭。如果水平有限,推荐第一种。
字数貌似不太够
收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乃古仁人之心 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考虑
作文这个东西,要多练,即使这次没怎么写好,但是有积累,下次会更好的
加油,加油啊!
“仁”是产生较早的汉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发现,但在春秋之前使用较少。今文《尚书》中有一见,即“予仁若考”。《诗经》中有两见,即“洵美且仁”和“其人美且仁”。将“仁”与“美”并举,显系指人的优秀品德,但具体内涵不详。到春秋时期,“仁”的使用日渐多了起来,但给“仁”以明确定义并将其作为中心观念予以推行的,是孔子。
“仁”字在《论语》中有一百零九见,其中许多来自孔门弟子“问仁”,以及孔子对仁...
全部展开
“仁”是产生较早的汉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发现,但在春秋之前使用较少。今文《尚书》中有一见,即“予仁若考”。《诗经》中有两见,即“洵美且仁”和“其人美且仁”。将“仁”与“美”并举,显系指人的优秀品德,但具体内涵不详。到春秋时期,“仁”的使用日渐多了起来,但给“仁”以明确定义并将其作为中心观念予以推行的,是孔子。
“仁”字在《论语》中有一百零九见,其中许多来自孔门弟子“问仁”,以及孔子对仁的内涵、表现和实践途径的阐释。这就表明,在孔子倡仁之始,社会上对仁的内涵和要求尚知之不多。在答弟子问时,孔子针对不同对象,对“仁”作了多种不同的阐释;但基本内涵,是“樊迟问仁”时所回答的“爱人”。对此,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这一认识就已经十分统一了。《荀子•子道》记载,孔子曾以“仁者若何”的同样问题考试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人分别以“仁者使人爱己”、“仁者爱人”和“仁者自爱”回答。这三种回答虽有境界高下之分,但皆以“爱”释“仁”,则体现了共同的师承。在孔门弟子之后,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荀子说:“仁,爱也,故亲。”(《荀子•大略》)韩非子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汉儒许慎的“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说文解字》),则是在这些认识基础上的语源学分析。可见,想在“仁”的基本内涵上标新立异,已没有多少空隙可寻。
孔子以“爱人”释仁,是以其“天生百物人为贵”的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的,就应该得到关爱。在西方宗教里,这种关爱来自神或上帝。孔子不相信外缘拯救,故寄望于人类自身,即所谓“仁者,人也。”(《中庸》)用“人”来界定“仁”,就将这一道德概念哲学化了。在孔子之前,因为“人”的概念不完整,这种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思考就无法生成。据统计,在发现仁字甲骨文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中,十四座大墓的杀殉人数就达三千九百人左右,既表现出商代统治阶层的残忍和贪婪,也说明“仁”字在当时虽已产生,却尚不具有“爱人”的内涵与观念。孔子拈出这一古字,并赋予其全新的人文精神,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
郭沫若先生将孔子对仁的解读视为“人的发现”,是一点也没有夸大的。孔子所言之“爱人”是全称概念,用他告诫其弟子的话说,即“泛爱众”。(《学而》)胸怀这样的目标,孔子十分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反对苛政,希望建立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生活保障制度。在仲弓问仁时,孔子将“使民如承大祭”作为具体表现之一(见《颜渊》),更为直接地把施爱于民界定为仁的内涵,并寄望于仁德在百姓中的普遍推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孔子的这些认识和主张,亦被孔门弟子和儒家后学深刻领悟。子贡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仁者之境。(《雍也》)《大学》认定“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孟子还将爱民惠民之举概括为“仁政”,认为“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公孙丑上》)孟子还这样总结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这是对“仁”的普遍意义的高调宣示。有些学者试图窄化孔人“人”的外延,认为孔子所言之“爱人”仅局限于统治阶层而与民众不相干。起初我很怀疑,他们是否认真阅读过《论语》及儒家著述。后来发现,这些人的“窄化”之举,意在诋毁而不在学术。
孔子的“仁者人也”,不仅实现了“仁”的外延的最大化,也深刻揭示了“仁”的人文精神底蕴,即人道。孟子承袭孔子的认识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把仁上升为哲学概念,其精神境界就超越了一般的道德规范。在孔子的意境中,仁不仅包括对人的关爱,也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例如,用活人殉葬,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发展到极至。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西周以来,“人殉”现象不断减少,代之而起是的“俑殉”。“俑殉”虽然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在孔子看来,仍表现为对“人”自身的否定和亵渎,因此,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乃至诅咒:“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见,孔子对人类尊严的维护,是极为坚定和彻底的,仅此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使民如承大祭”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仁政方面的要求外,孔子还从心理、伦理和道德的层面,对仁的内涵、表现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其中尤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最具操作性和普遍意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作为“近取譬”即推无及人的“仁之方”推出的,实则针对了人性的弱点。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天性或潜意识中,还是以满足个人需要的欲望为多。对此,卢梭曾这样写道:“人为了自己生存就必须爱自己,必须爱自己胜于爱一切。……这是人本能的表现。”(《爱弥儿》)对此,孔子及早期儒家给予了同样的判断,如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告子的“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者之境提出并推行,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取向的提升,是为了促进人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