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自己的价值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4:49:17
怎样判断自己的价值观?
怎样判断自己的价值观?
怎样判断自己的价值观?
一、关于“价值观”概念:
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说法.大多数学者主张狭义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指“价值观念”.相应地,价值观研究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宣传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怎样估价当前价值观念的变革及其走向等问题上.
另一些学者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前者犹如科学系统中的宗教学和伦理学,后者则犹如人们现实的宗教态度、具体信仰和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等.
综合来看,人们一般是在狭义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讨论某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时,才在广义上使用“价值观”一词.当然,虽然可以把价值观看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研究与规范建设区分开来.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目前在以下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有重要的分歧:所谓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则构成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成份.
具体地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上的探讨给人的印象总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前者表现为一定主体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相应嬗变.
但在价值观的具体结构方面,学者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义利观、理欲观和德力观构成,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这几个范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但融入了现时代的内涵,如此规定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传统的对接.
第二种观点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主体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目的和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等构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与己、个人与群体、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与个人尊严等显示的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社会秩序观念,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等显示的价值本位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坐标系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念包括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和制约系统,这四个方面相互规定,各自又由多种因素构成.
上述几种观点之间并无原则上的分歧,区别只在于侧重的角度以及概括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而言,第二种观点比较深入、全面、具有较强理论解释力、说服力和应用潜力.
四、价值观的核心和基本表现形式:
关于价值观的核心,一种观点(通常是伦理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是个人和集体的观念,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里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关系和利益观,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别和对立问题,所以利益观既是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它的核心.
上述观点之间也主要是分析概括的深度和层次的差别,并无实质性的分歧.
关于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形式,尚无更多展开的探讨和争论.目前从正面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并具相当影响的一种说法是,价值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通常表现为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观念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定价值观念最通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
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则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等的统一.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