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说的 专在上 专在下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4:44:12
顾炎武说的 专在上 专在下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顾炎武说的 专在上 专在下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顾炎武说的 专在上 专在下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专有单独集中之意,专在下——弊端集中在于地方诸侯势力过大,中央的周王室衰微;
专在上——弊端集中在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地方自主权小.)
准确指出封建、郡县二制弊端所在.在郡县九论中,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谓一语中的.当西周前期,由于封建之制施行不久,血缘关系还较近,中央政权通过巡狩、朝觐、纳贡和任命封国卿大夫以及礼制作用,还能保持对封国的控制.因之这时的封建制比较巩固,为保持庞大国家的统一和把先进的经济文化传播到广远的四周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到后来,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封建制自身离心力的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各封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强大,周天子亦即中央政权便愈来愈控制不住各个竞相发展的封国了.及至周室东迁,周王室权威丧失,不再享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影响力,东周之中央政权事实上就等同于封国了.而当封国发展到问鼎周室,称王称帝时,就连名义上的统一也被撕得粉碎了.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郡县之制产生于周室衰微的春秋战国之世,秦统一之后推行于全国.历史地看,此制之创立,为中国后来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若无此制,中国断不能形成今日之规模.然秦之后的历史也再次证明,若此制执行得好,也就是中央与地方权限设定合理,中央拥有权威,地方有治事之权,国家便统一,便兴盛.若中央、地方权限失衡,地方权力过大,即使没有封国,国家也照样会出现分裂之局.西汉之初及西晋因分封导致动乱分裂的事例不说,东汉州牧坐大,南北朝时地方势力跋扈,特别是唐朝在中后期藩镇割据之局,地方直视中央权威如儿戏,此局势进一步发展,遂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大分裂.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有农民造反,有边疆少数民族的侵入,而真正影响深远的动乱和大分裂,还是以地方势力坐大为害最烈.宋矫唐弊,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悉数收归中央政权.改地方官为“知县”、“知州”,虽一字之差,实指地方政权失去了独立行事之权.后世多称宋制之弱是集权过甚.元时设行省,所谓“行省”意指流动的行中书省,是中央政权的外派办事机构.这和宋时加强中央集权是同一个思路.到了明代,朱元璋索性连宰相也废掉,皇帝走上前台,成了政权首脑,地方权力进一步收缩.顾炎武所指“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就是指的自宋元明以来这种中央过于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可谓一针见血.他还说,中央对地方不相信,不给地方长官自主权,光靠派人督导、催促、巡检是无法治理好一方之政的.顾炎武虽是个予官不为的学者,但他注重实学,他是个南方人,却长年在北方各地奔走,对现实政治了如指掌,他对郡县之失的针贬,即在今日,也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