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一思想是源自哪个学派?是谁提出来的?那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7:50:42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一思想是源自哪个学派?是谁提出来的?那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这一思想是源自哪个学派?是谁提出来的?
那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一思想是源自哪个学派?是谁提出来的?那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儒家.
1.儒家思想关注的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在这些永恒的课题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
2.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提倡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3.汉代儒者,在思想上,既口含天意,随便造谣;在政治上,亦欲打倒一切,唯我独尊.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本段借鉴过去的一篇笔记,原作者忘了)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