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9:07:24
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说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说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说晕轮效应(英文TheHalo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

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说
什么是“晕轮效应”?
举例说说

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说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