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3 20:14:39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此文鉴赏: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诈圣: 其奸诈。甯(nìng)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元道则愚。其知可...
全部展开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诈圣: 其奸诈。甯(nìng)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元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装傻)。”甯:今亦作宁。知:同智。此二句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
收起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文天祥(南宋)体裁:七言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此文鉴赏: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
全部展开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此文鉴赏: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