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六书中“指事”的标准说法是什么?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还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还是“祝而可识,察而可见”?望高手给出可靠说法与依据,别粘贴百科的,那当中关于“会意”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22:39:55
请问六书中“指事”的标准说法是什么?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还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还是“祝而可识,察而可见”?望高手给出可靠说法与依据,别粘贴百科的,那当中关于“会意”都
请问六书中“指事”的标准说法是什么?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还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还是“祝而可识,察而可见”?
望高手给出可靠说法与依据,
别粘贴百科的,那当中关于“会意”都有问题,我查到的是会意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百科上却写着“此类合谊,以见指撝”。都不知道是不是更新的人用拼音打字打错了。哥又轴又爱较真,谁能说得让我心服,我感谢他八辈祖宗。
请问六书中“指事”的标准说法是什么?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还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还是“祝而可识,察而可见”?望高手给出可靠说法与依据,别粘贴百科的,那当中关于“会意”都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指事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绝对没错!
指事字是指通过一些抽象符号的组合,或是象形字与抽象符号的组合,仔细观察这些符号的相互关系,就能体会到这个字的含义。比如:
上、下:“上”在古文中写作“二”(不是数字,数字二在古文中写得两横一样长,上短下长的是“上”字,一长下短的是“下”字。)通过观察会发现,长横其实代表了水平线,短横代表了具体要指出的位置。短横在上就表...
全部展开
指事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绝对没错!
指事字是指通过一些抽象符号的组合,或是象形字与抽象符号的组合,仔细观察这些符号的相互关系,就能体会到这个字的含义。比如:
上、下:“上”在古文中写作“二”(不是数字,数字二在古文中写得两横一样长,上短下长的是“上”字,一长下短的是“下”字。)通过观察会发现,长横其实代表了水平线,短横代表了具体要指出的位置。短横在上就表示“上”,短横在下就表示“下”。
象形字与抽象符号的组合,比如“本”“末”,两字者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造字。“本”在“木”的下面加一短横,表示“树木的根部”的意思,“末”在“木”的上部加一短横,表示“树木的末梢”的意思。
顺带说一句,指事字在汉字中是非常少的,大约只有十来个吧,而且有一些不是特别能肯定,可以肯定的如:上下本末寸刃亦朱面
收起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全部展开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