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讲诚信的古诗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4:08:04
希望我们讲诚信的古诗有哪些?
希望我们讲诚信的古诗有哪些?
希望我们讲诚信的古诗有哪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求:找寻.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 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解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好(hào):喜爱.前“恶”(è):缺陷和丑恶.后“恶”(wù):讨厌,憎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 醴(lǐ):甜酒.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尧舜:上古时代的国君唐尧和虞舜.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解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解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解读] 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解读]人生在世应当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当害人的“鬼”.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解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解读]原文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就是: 种植一次而有—次的收获,这是谷物;培植一次而有十次的收获,这是果木,培育一次而有百次的收获,这是人才.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也是不容易的.树:种植,培育.木:树木.人:人才.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
[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雕:同“凋”,凋零,零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运行,运转.健:强壮有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原文是: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称.鄙语:俗话.顾:回头看,回头召唤.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解读]坚持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为、行,就是实际行动.有了实际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没有实际行动,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
[解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果:坚决.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ò):惭愧.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于.尽心下》
[解读]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欲:情欲,贪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解读]成语“一暴十寒”出自 这句话,原文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虽:即使.暴(Pù):通“曝”,晒.寒: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解读]了解自己这方面的情况,也了解敌方的情况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没有危险.这是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适用范围不限于军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关的,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有一个知己知彼的问题.殆(dài):危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解读]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儿子的了.知:熟悉.莫:没有.若: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汉魏南北朝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如不做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萁(qí):指豆茎.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傅子·口铭》
[解读]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说话不注意会招来祸害.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傅玄:(217——278)西晋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傅子》、《傅玄集》.明朝时有人把他的作品收集编成《傅鹑觚集》.口铭:关于口的座右铭.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不:亦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