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或故事.(150字内,最多不能超过170字).几分钟内最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3:44:56
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或故事.(150字内,最多不能超过170字).几分钟内最好,
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或故事.
(150字内,最多不能超过170字).
几分钟内最好,
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或故事.(150字内,最多不能超过170字).几分钟内最好,
很少有人写我的父亲:
引子:半年前写了几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后,就一直在想,我也要写点有关父亲的日记.没想到此后竟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回忆过去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转眼又一年的父亲节来临,而且也快到父母亲的生日了,我才突然又想起写日记的事.
很怀念三岁到五岁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时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在乡下,就我和父亲在县城.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被转到了厂里的保卫科,每天只是坐在值班室里,用粉笔或者纸笔,更多的时候随手捡来的小木炭或石头在地上教我认字,做简单的算数题.父亲后来告诉我,小时候我很好学,上街看到广告或招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问,买东西总是抢着算钱.厂里的叔叔们看见我都喜欢写字或出算数题来考我,答对了,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腿上,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满女以后要考大学的呢!”值晚班的时候,父亲白天就会带我去厂里的果园摘梨、桃、枣,还有葡萄、柑桔、大大个的柚子.那时候厂里几乎四处都是果树和花带.有野生的,也有一片片的果园.那时候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和厂里的叔叔们太熟,有一次还差点儿闹“失踪”.那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吧,我一个人在路边玩石头,遇到厂里食堂里帮煮饭的一位叔叔,他说要带我去他家吃西瓜,问我愿意吗?我当时一定太想去西瓜地里自己摘西瓜了,否则怎敢自己一个人和那个叔叔去到了县郊的村子里.叔叔提醒我去告诉父亲,我就马上跑到正在午睡的父亲那,问他我可以去叔叔家吃西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走了.而父亲当时则认为我只是到了哪个邻居家而已,结果却是吃晚饭了还不见回来,问遍了所有邻居也不知道我在哪儿.父亲怎么找到我的,我不知道,只隐约记得我在梦里被说话声惊醒,天已经微亮,那位叔叔和父亲在解释什么.第二天,我还在村里吃了早饭,才和叔叔回厂里.而父亲在家里等着,看见我,也只是问我吃了多少西瓜,好吃吗?丝毫没有责备的样子.叔叔却告诉我,父亲找了我一天一夜.(不知何故,写到这,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急坏了,也自责的要命吧!
在兄弟姐妹中,父亲最疼我,不仅因为我从小跟他生活在一起,也因为我最小,看起来比较聪明,听话.虽然小时候也有任性,但过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歉意,向父亲认错.
与父亲冲突最多的恐怕是在初中.那是一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年龄;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状况最困难.大哥读高中进大专,我和二哥都在读初中,一家人就靠父亲那点工资支撑着.虽然母亲也很会侍弄地里的瓜果蔬菜,却变不出钱来.于是,与父亲的矛盾往往围绕着他答应帮我买什么东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买不成.父亲每次都和我商量着下次什么时候再买,或者说吃穿过得去就行了,或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类的道理.而我往往只听了个开头就发火了,说父亲讲话不算数云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或者下一个周末不回家.谁也没妥协,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好像结局总是父亲以其它方式弥补我,我则一回学校就写信回家向他道歉.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一定很为难,作为一家之主,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一诺千金”,谁不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些.更何况父亲并不想其它同学的家长那样专制蛮横,他希望他能体现民主,希望我们能懂事.
民主的父亲也很乐观、幽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处之,并将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四个子女.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细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父亲的遗传和影响.
还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通常是到了什么季节,母亲在地里种了什么,我们就会一连好几周吃同样的菜.虽然父亲也总能想到很多办法让我们打牙祭,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着一成不变的蔬菜.煮法在变换着,主料从来不换.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父亲很惊喜的说,“哎呀,今天的××菜怎么吃起来有鸡肉的味道.”如果谁抱怨炒蛋放少了盐,他就会说,“我们今天吃的就是蛋(淡)嘛.”除此以外,他会在我们吃到某种蔬菜腻了的时候,讲讲有关那种蔬菜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编的还是听来的.反正故事都是围绕着地主与农民;财主和长工来展开的.
到冬天了,家里吃萝卜是常事.他就会说出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吃萝卜的好处.也会说“光吃萝卜不吃菜”的故事:以前有个农民家里穷,没钱买肉吃.一天,有个地主路过他家,却听到这个农民在招待客人,“来来来,多吃点菜.”“哎,你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嘛.”地主很吃惊,这家人竟然有肉吃,(在我们本地,“菜” 既是肉的谦虚说法,又是菜叶子的意思),推门进去一看,煮着一锅的萝卜和萝卜叶.于是每次吃萝卜,父亲都会调侃着说,“哎,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啊.”即便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萝卜成了吃太多肉而解腻,换口味的蔬菜了,父亲还会这样开玩笑的说.
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愿出门,而父亲却总是满头大汗的回来时,父亲就会说起“火龙袍”的故事:有个财主每次都看见一个帮他磨米的长工冬天满头大汗的去要工钱,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他那么热.长工指着身上的旧马褂,神秘的说,“因为我有件祖传的火龙袍.”财主一听,马上要买下来.长工装着舍不得的样子,最后以两担大米,两条猪肉换给财主.可财主穿上马褂后,还是很冷,就去问长工.长工说,“光穿马褂不行,还要向他的祖辈一样,要推着磨一圈一圈走才行.”于是每次我们说到保暖的衣服就会说,穿了一件“火龙袍”.
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他很爱看书,他自己读了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初中以后把名额让给大伯去读了,但我们读书以后买的很多书和杂志,父亲都喜欢拿去看.虽然他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一些象《悯农》和《七步诗》之类的诗,都是我上学前,他教我的.但我读小学以后,他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就会来“请”我帮忙查字典,因为他不懂拼音.他从不会觉得我的知识是他教的,我只是个小孩子,而认为向我们请教是丢脸的.即使到现在,父亲在问我们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用上“请”字.他很谦虚的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他的老师.
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母亲堪称是“慈母”的典范,父亲却有违“严父”的称呼.在我幼时朦胧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的和善可亲.即使我们四兄妹中有谁做错了事,也从未见父亲板起脸来教训过我们,更不会象一些家长一样,拿着小棍,让孩子跪洗衣板,打手心,打屁股.以致邻居阿姨们常说,“看盘家那四兄妹多听话,多团结.”其实,我知道,与其说我们乖巧,还不如说是父亲宽容,因为小孩子哪有可能不犯错的.但父亲正好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理解,他包容我们,只是教导我们不要一错再错,要我们学会自己承担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不象母亲一样把爱体现在言语中;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父爱无边,它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
祝愿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