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写了什么主要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9:17:31
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写了什么主要意思
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写了什么主要意思
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写了什么主要意思
七律 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屹立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
〔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庐山登山公路,建成于一九五三年,全长三十五公里,盘旋近四百转.
〔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作者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三吴〕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陶令〕指陶潜(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据《南史•陶潜传》记载,他曾经登过庐山.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
〔桃花源〕陶潜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长满桃花的水源)地方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
【写作背景】
鉴于大跃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共中央决定于1959年7月2日~8月1日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经验,纠正偏差.6月29 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等同志就来到了庐山.当车子沿着陡峭的山壁盘旋而上的时候,毛泽东被庐山壮美的景色所吸引,欣然下车步行了一段路.当晚在牯岭驻地写下了这首诗,7月1日改成.诗前原有小序云:“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阳澄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赏析】
全词56字,通过登庐山的所见所感,歌颂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浪潮.
诗的首联写庐山的形势和登山的情景,着力刻画庐山的俊俏和充满生机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登山时的豪迈气概和振奋的心情.颔联中,诗人站在庐山的顶巅,居高远望,面向海洋,纵观世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的国际斗争风云,对反华势力投以轻蔑的眼光.颔联后一句又把目光由国外转到国内,赞美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这里的“热风”象征“大跃进”的热潮.颈联是前句意境的深化,写的是“江天”的景象.诗人站在庐山之巅,极目千里,望长江中游地区,从眼前的江面远及荆、湘诸水;望长江下游地区,目光随波涛东去一直到江浙.这两句一方面写了庐山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包含着一个政治内容,这就是对“大跃进”形势的乐观态度.尾联写登山联想,借曾经在庐山脚下住过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表达对现实斗争的看法.应该指出,面对当时“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严重困难的现实,诗人却只看到“大跃进”的“热风”,而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一律予以“冷眼”,也就隐藏了本来反“左”倾到后来却变成反右倾的错误做法的根苗.这时,他虽然已经觉察到在运动中出现了“左”倾错误,并准备予以纠正,但他对错误的严重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诗的基调是对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运动的现实抱着赞赏和歌颂的态度的.
诗寓情于景,虚实相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反衬等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