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阅读理解.诗中的“落”改成“在”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落”的效果三四句十分巧妙的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请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7:06:54
十五夜望月阅读理解.诗中的“落”改成“在”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落”的效果三四句十分巧妙的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请分析
十五夜望月阅读理解.
诗中的“落”改成“在”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落”的效果
三四句十分巧妙的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请分析
十五夜望月阅读理解.诗中的“落”改成“在”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落”的效果三四句十分巧妙的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请分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